第三百八十二章 自由
因着李巡检的见地胆识和鼎力相助的缘故,保婴堂的地基、资金一应已是到位,花椒估计,在秦连熊的主持之下,很快就要进入建设期了。
而实际上在资金上头,秦连熊其实是曾一根筋到底的。
毕竟在小女娃一事儿上,他曾感同身受过被“绑架”的憋屈滋味儿。
所以他打心底觉得不管是做善事儿也好做好事儿也罢,回到本源,都是做事儿。
自己做事儿,那自然得由于自己。
自由、适意、不哗众取宠、不道德绑架,这才应该是为善的原本面貌。
因此他在此之前压根就没想过要去求绅衿捐募、拉商贾赞助、找百姓集资。
毕竟除了自愿之外,做善事儿其实是没有回报的。钱物捐出去了就是捐出去了,不会再属于自己,也不会得到些甚的。
所以,世人若是有心,自然可以尽一份心力。若是无意,也没甚的好指摘的地方。
虽然自家财力有限,却也不愿以当初砸在自家身上的那些个各式各样的名头去“绑架”世人。
只李巡检头一遭听到如此“清奇”的观点之后,不免又傻了傻,看向秦连熊的眼神就又不大对头了。
实在是没想到秦连熊明明精明地跟个鬼似的,竟然会有这样单纯的想法。
旁人都不说了,秦家也不好说,那就说说他自个儿吧!
他同秦连熊一拍即合,决定在崇塘设立保婴堂接纳弃婴恤产保婴,难道还真个一心为公,像秦连熊说的只为了那些孩子,只为遏制恶俗,只为惩恶扬善?
怎么可能!
就算不为自己的政绩考量,他也得为子孙后代以及家族的名声计呀!
当然,这话自是不能同秦连熊明说的。
想了想,就换了个路数,循循善诱地解释给秦连熊听:“你当咱们崇塘上的那些个富商巨贾也好,中产之家甚至寒微百姓也罢,为甚的一心热衷于行善积德?化缘布施施粥舍米,家里头僧道尼众逛菜园似的进进出出的,你以为他们真个不心疼钱?可除了因果循环,或是真心有意回馈乡邻扶持乡里公正之外,实在是积德行善可以算是最容易获得官府同民间褒奖,最为容易扬名的一桩事儿了!”
还道:“咱们把扬名的机会递到这些人的手里,他们谢咱们还来不及呢,谁会觉得咱们绑票的!”
这回自是轮到秦连熊有些傻眼了。
这实在同他的认知南辕北辙。
不过秦连熊有时候虽是个一根筋,可就像当初秦家分家一事儿似的,虽然固执,却并不是冥顽不灵,你若能摆出道理来,他只要想明白了,自然会拐过这个弯儿来。
细想李巡检的话,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他能这么说,或许真有这样的可能。
随后跟着李巡检走访崇塘的头面人物,秦连熊当即就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崇塘这一亩三分地上,基本上就没有秘密可言的。
李巡检带着秦连熊挨个儿上门,那些个巨贾或是士绅在得知二人的来意之后,再一听秦连熊会走马上任保婴堂的首任司总。
这还有甚的不知道的。
如钱运仁这般了解秦家为人的,或是确实德高望重以回馈扶持乡里为己任的,虽然并不明白秦连熊的最终用意是在移风易俗,还是大赞秦家大善,保婴堂法良意美。
根本不用李巡检同秦连熊开口,当即承诺只要用得上他们,必会慷慨解囊。
也有一些个同秦家本就没甚交际甚至本就不睦的,或者对这些“冠冕堂皇”的事情本就无意的。
面上不显,可心里却再是没甚的好心气,更有之已经炸开锅了,只是当着李巡检的面不好发飙罢了。
可饶是如此也不禁在心里大骂秦家忒不厚道,自家风大闪了舌头还不算,还要把他们都拖上贼船去。
只是待李巡检同秦连熊告辞离开,都不曾听到二人提及募捐之事儿。在心里思量了个来回,又不免打起鼓来。
有底气的还寻思着等人开口,没底气的已是巴巴的往巡检司送钱去了。
而还有一拨数量不算少的巨贾士绅,听说保婴堂是由李巡检出面倡首,知道也就意味着保婴堂同育婴堂一样,也算是官督名办的半官方组织了。不但慷慨解囊,还纷纷自荐为堂董,愿意出钱出力,操办日常事务。
见识了一番之后,秦连熊自然明白了李巡检所言不虚。
也明白了或许在世人的观念里,行善能够积德。可秦连熊如今对这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的行善已是心存犹疑。从“求回报”的目的出发行善,或许这份善心并不纯粹。
可不管纯不纯粹,一切由于自己,他也没有甚的可说的。
只自荐堂董还是罢了。
回去后秦连熊就同李巡检商议,保婴堂绝对不能像育婴堂似的被官绅把持。而是必须要有一定的自主性,最大程度地削减这些人对保婴堂运营所施加的影响,毕竟只有这样才能使普通百姓能够参加到保婴事业中来。
李巡检都快被秦连熊给气笑了,就没见过当着人面卸磨杀驴的。
却也不能否认,秦连熊的想法是对的。
除了能够极大地避免保婴堂的官僚化,有效防止弊端滋生,让民间人士参与进来,调动起普通百姓的积极性,或许才能真正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只虽然如今秦连熊那厢收到的登记造册的善款已经不是一笔甚的小数目,可保婴堂将要动工,甚至于恤产保婴法在招齐人手后也将提前开始实行。
银钱流水似的泼出去,秦连熊又开始担心摊子已经铺起来了,还铺的这样大,可到底究竟如何才能保证保婴堂的资金不会断档,是不是要依靠不断的劝谕募集、吸纳捐款。走到最后,会不会又回到了因果报应甚至自欺欺人的路子上头去。
花椒也在想辙,只是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冒出一连串儿的念头来,这心里头就跟揣了只兔子似的,在门前的溪埂上上来来回回,只盼着秦连熊归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