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 策反
夏阳随后便在斯塔夫斯基汽车营的护送之下,抵达了乌兰巴托。
他们和火车几乎是同时抵达乌兰巴托的,在这里夏阳并没有逗留太长的时间。汽车营的营长,直接带着坦克驾驶员,将坦克车从火车上开了下来,然后顺着夏阳指引的路线,一路向南边的喀格尔部落挺进。
此时的喀格尔部落之中,部落西南角的一处营地里面,有一个大帐,那是喀格尔部落第一勇士,或者说原来的第一勇士谷利,此时正盘腿坐在矮桌前面,一口一口的喝着马奶。
在他的对面,则是一个面容清秀,看上去斯斯文文的中年男人。
和谷利粗狂的风格完全不同,这个斯文的中年人,和这个原始而荒蛮的喀格尔部落,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
谷利问道:“你说,你是满洲国派来的使者,有什么凭证吗?你不要欺负我读书少,我知道的,满洲国有一个你们日本人扶植的傀儡皇帝,好像叫溥仪还是什么来着?怎么,难道你打算劝我投降给你们满洲国吗?”
那个中年男子淡淡的笑了笑,而后道:“尊敬的喀格尔部落第一勇士谷利,容我再一次进行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做魏梓铭,是满洲国特派使者,我的各种证明,就在这里,您可以随意查看。”
谷利倒是没有真的去看,毕竟上面的那些文字他也都不认识。
“所以你打算干什么呢?”谷利问道,“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你今天就会死在这里了。”
魏梓铭抬起头来,看向谷利。
他嘴角泛起一抹冷笑来,而后 道:“谷利勇士,你们喀格尔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可是现在统领你们的,却是一个汉人。这些汉人虽然嘴上对你们说的很好,可是实际上,却是在利用你们。”
谷利听到这话,就想到了将自己击败的夏阳。
他对夏阳谈不上什么怨恨,自己技不如人,这倒是没有什么好辩解的。可是魏梓铭却将夏阳和他们的关系,上升到了蒙古族和汉族的矛盾上来。这可就算是民族矛盾,就不太一样了。
说起来,蒙古人和汉族人,一个游牧民族,一个农耕文明,双方的征伐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南宋的时候,他们灭掉了南宋朝廷。建立元朝,奴役汉人近百年。
到了明朝,朱重八愤然而起,干掉陈友谅,建立大明朝,就不断进行北伐,将当时的蒙古人,从大都(北京)赶到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然后又被明朝的军队赶到北海(贝加尔湖)
按理说赶到贝加尔湖就算了吧,毕竟都这么远了。可是明朝人还不罢休,蓝玉又带着人跑到贝加尔湖畔,对着当时残存的蒙古贵族又是一通乱锤。
所以说到双方的恩怨,那可真是海了去了。
谷利毕竟是蒙古人,对于祖上的荣光,也是无比向往。
原本跟着夏阳他们要装备有装备,冬天没粮食了,人家给送粮食,要地盘儿人家还帮着自己打,而且他手下还统领了上千人。
要说这跟着夏阳真是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现在魏梓铭突然这么一说,谷利心里就有些不太好受了。
看到谷利陷入了沉默之中,魏梓铭便继续说道:“你想想啊,当年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多么的辉煌。难道谷利您现在,就心甘情愿的给一个汉人当狗吗?
现在他们对你们是挺好的,可是等到你们的利用价值失去了,你们喀格尔部落的领地,甚至整个外蒙古,恐怕都会成为这些汉人觊觎的对象啊。你不要忘记了,大清国的时候,外蒙古还是他们的地盘儿呢。”
谷利听到了这些,眼神有些不自然起来。
他低头思索了一番,说起来,魏梓铭的一番话,并不是没有触动到他的内心。
毕竟他最崇拜的人,便是成吉思汗。甚至幻想着恢复祖先昔日的荣光。
可是这基本上也只是幻想而已,毕竟他们部落去年的时候,还在为了怎么填饱肚子而发愁呢?
看到谷利的心思有些动摇了,魏梓铭便继续说道:“你的叔叔北仑,已经很老了。他都有些老糊涂了,完完全全的信任那个汉人,甚至心甘情愿的让那个汉人成为你们的领袖。你们蒙古人的血性和气节,已经被你的叔叔北仑被丢光了啊。”
“不准你这么说我的叔叔。”谷利冷冷的看了魏梓铭一眼。
可是他虽然这样说,却丝毫没有反驳魏梓铭的意思。
按照正常来说,魏梓铭这样中伤他的叔叔北仑,谷利应该跳起来怒骂魏梓铭,甚至是将他打一通都是有可能的。
只是现在,他却只是软绵绵的说了一句“不准你这么说我的叔叔”
魏梓铭已经听出来了谷利的动摇,他没有停下来,反而继续说道:“现在喀格尔部落,有一千人都是听你指挥的。你只要带着人,出去杀了那个汉人指挥官,然后再控制住你的叔叔北仑。那么整个喀格尔部落,就都是你的了。
到了那个时候,新的喀格尔部落族长就是你了。”
外面的风声,透过大帐的缝隙传来,从两人的耳边呼呼吹过。
谷利的目光闪烁着,而后看向被面目都被阴影笼罩着的魏梓铭道:“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魏梓铭笑了笑道:“等那个汉人回来了,把他们一锅端,这对于负责喀格尔部落周边警卫工作的谷利勇士您,应该不算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吧。”
“我叔叔怎么办?”谷利还是有些顾忌北仑,“我这么做,他肯定不会同意的。”
魏梓铭大笑一声道:“我的谷利勇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还用在意你叔叔的看法吗?整个喀格尔部落都是你的了,你的叔叔北仑,也必须对你俯首称臣。”
听到这些话,谷利眼神之中的目光,闪烁的比之前更盛。
原本谈不上什么野心的他,心思开始活泛了起来。
有时候很多人去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他多想去做这样的事情。而是因为他存在了做这种事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