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日军动向
另外,你开始张贴告示,在沛县县城里面招兵买马,到时候组成新兵营。这边儿人口多,等到咱们回到了山西那边儿,想要在小鬼子的眼皮子下面招兵,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何长兴问夏阳道:“我们组成新兵营,可是我们的装备又从哪里来呢?这一次我们只带了自己使用的装备啊。”
夏阳指了指东北方道:“装备嘛,当然是从日本人那里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啊!”
何长兴对夏阳的话,一下子就明白了。
夏阳只是打算再打几场胜仗,然后从小鬼子那里缴获一些装备,用来装备新兵营。
能说出来这种堪称狂妄的话来,恐怕也只有夏阳这个,面对日军几乎未尝败绩的指挥官了。
随后何长兴便开始带着一团的部分士兵,在沛县县城里边张贴告示,同时又开始购买一些物资装备,帮助手下的士兵抵御此时的严寒。
牛棚的粪便很快就被夏阳手下的士兵,清理了出来。随后他们在这里建立起来了临时的一片新兵营地。
沛县这个县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里还没有被日军入侵,遭受战火洗礼,所以人口也比较密集。
和其他的国军部队不同,夏阳在沛县招兵的时候。特意将每个月的军饷提高到了三块大洋。
对于当时的大部分中国百姓来说,每个月三块大洋,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在这个能够勉强活下来,便是莫大幸福的时代。如果每个月都有三块大洋,他们就能够过上相对不错的生活了。
所以何长兴开始招兵之后,沛县的一些年轻百姓便开始踊跃报名。
而且何长兴非常干脆,凡是来这里报名的人,马上就可以领取到两块大洋。
到了新兵营之后,就有人组织他们进行最基本的队列训练。夏阳也拿出来一部分枪支,提供给他们用来平常的射击训练。
此时距离山东沛县几百里的济南城外,矶谷廉介的第10团已经整装待发。
这一次进攻紧固连接的第10师团几乎是倾巢而出。
其中包括两个步兵,连队一个步兵旅团。一个独立机关枪大队,两个独立装甲车中队,一个野战炮兵连队。以及两个临时野战炮兵中队。和一个野战重炮兵联队。
这支军队不止作战经验丰富,而且人员齐整兵员素质很高。
除此之外,他们还拥有大量的武器包括野战炮山炮和重炮。甚至是装甲车和坦克,也是他们的标配。
这一次他们进攻的方,是山东济宁嘉祥县。而后从嘉祥县,转而进攻滕县,最终顺津浦铁路,抵达台儿庄地区,同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会师。
与此同时,日军板垣师团此时也开始准备进攻。
他们进攻的目标是沂水日照,最终通过临沂,抵达台儿庄。
这两支师团,将会在台儿庄会师,兵锋直指徐州。
西尾寿造伸出手来,拍了拍矶谷廉介的肩膀,他对矶谷廉介说道:“矶谷阁下,你是皇军的栋梁之才,此番进攻台儿庄,我对你们报以殷切的期望。希望你们能够肩负着天皇的使命,破除一切荆棘和阻碍,最终拿下台儿庄。为后续的部队开进徐州,提供跳板。”
矶谷廉介向西尾寿造敬礼道:“请阁下放心。我们第十师团是战无不胜的师团。自从进入中国以来,还没有遭受过任何的失败。这一次低挡在我们面前的中国军队,我想绝对不会比驻扎在北平地区的中国军队要强大多少!
歼灭他们,我十分有信心。西尾寿造阁下,就在济南城中听候我攻下台儿庄的消息吧。”
西尾寿造的脸颊,微微一动,像是在对着矶谷廉介微笑。
矶谷廉介不再多说什么,转过头去对身后的几名日军指挥官高声道:“目标台儿庄,出发!”
浩浩荡荡的日军,顺着济南城外崎岖不平的山路,开始向嘉祥县挺进。
山东沛县距离嘉祥县不远,而此时驻扎在山东沛县的178师,也在厉兵秣马。
抵达了沛县之后,夏阳和他的四旅也没有闲着。
除了招兵买马之外,胡三和魏星带着侦察兵,去嘉祥县,台儿庄和藤县等地,侦察地形,并进行情报的传递。
因为夏阳已经提前知道了日军重点进攻的方向,所以他对这些区域提前进行侦查,同时他发翻阅大量的史料,确定日军进攻的方向和路线。
不过这些消息,夏阳不能告诉李总司令他们。因为他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能够这么准确的获知日军行动的日期和路线,甚至连进攻的具体方向都清楚的掌握。
即便是专门负责管理情报的军统局,他们也无法从日军的手中得到这些准确的情报。
但是既然知道了这些消息,夏阳就不得不提醒一下,在沿线驻扎的国军部队,
他的这些消息,都以电报的形式,传递到了沿线的国军部队之中。
这其中包括了驻扎在,嘉祥县方向的第三集团军,还有驻扎在藤县的国民革命军第41军。
这些部队在接到夏阳的电报之后,虽然不知道这些电报的主人是谁。但是既然是有关于日军进攻方向的情报,他们便多加留意,同时派出斥候,对日军进攻方向进行大范围的侦察。
这样做,至少可以让沿线的国民革命军部队,可以有一个提前的预警和准备,而不会在突然遭受日军进攻的时候,而猝不及防。
夏阳知道自己无力改变很多事情,但是,他会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部队,尽量减少他们的损失,增加国军部队在小规模战役之中胜利的几率。
何长兴在山东沛县招兵买马的速度很快,他们很快就在沛县的新兵营里面集结了,近一千名新兵。
这些新兵大多没有什么战斗力,很多人在参加部队之前,都只是拿着锄头锄地的农民,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学校里面读书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