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准备工作
回到七里坝之后,郑卫国将保安团和平安县的主要领导人召集起来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人员包括于老根、李震安和王达。本来张海岩和段双虎也是资格参加这次会议的,但张海岩被派到一二九师学习去了,段双虎还在十区忙着剿匪,所以这次会议只有四人参加。其中于老根儿隔得近,最先赶到。郑卫国见他一脸喜色,笑道:“老根儿,啥事啊,乐成这样?”
于老根拿出一小块花布,说:“染房那些家伙终于把迷彩布给搞出来了,你瞅瞅看,中不?”
郑卫国接过一看,这块花布主有土黄色、灰绿色和褐色三种颜色。在三种颜色交汇重叠的地方还有一些渐变,估计是染色工艺的问题,但影响不大。他拿着布走到外面,放在一块失去植被掩护的荒地上,然后再退后几步看了看,发现隐蔽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于老根也在远处瞅了瞅,说:“旅座,你看还行吧!隔远了很难看得出来。”
郑卫国笑着点点头,说:“确实不错,这种花布能大量生产吗?最好能在下第一场雪之前给各部队换装。”
于老根犹豫了一下,说:“量产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们刚换装不久,这才一个多月吧。再换装的话又要花不少钱啊!”
郑卫国摆摆手,说:“不要怕花钱,趁鬼子没有封锁之前多屯积一些物资,不然以后有钱也没处使。”
保安团现在家大业大,全面换装的话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想到这里,于老根儿又问道:“旅座,换装包括哪些部队?地方部队也要换吗?”
郑卫国想了一下,说:“主力、地方部队还有各区的基干民兵都要换装,村级民兵还是不要换了,他们被鬼子抓住的可能性很大,别让一身衣服害死人。”
于老根心想总算省下一大笔钱,没想到郑卫国又说了一句:“给每个村的民兵发些钱,让他们自己做一身吧!”于老根听了差点儿摔一大跟头,心想旅座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比沈万三的儿子还能花钱。
郑卫国见于老根一脸肉疼的样子,笑道:“钱么,总是要花出去才有用,屯起来不用就是浪费。”
话音刚落,一人大声说道:“旅座高论!”这人哈哈一笑,径直走了进来,却是常务副县长李震安。郑卫国不通政务,屡次说要把县长的位置让给他,可这厮说什么也不肯。郑卫国没办法,只好在他的职务前加上常务两字,以示区别。
李震安说:“旅座,厂址定下来了吗?”
郑卫国笑道:“定下来了,只是路比较远,其中有几段很不好走,必须先修通道路才能将那些较重的机械送过去。”
李震安想了一下,皱起眉头说:“一修路岂不是全暴露了?日军万一大举进攻顺着路就能找到。”
郑卫国摆摆手说:“无妨,只要日军在年内不大举进攻就没有问题。”
一开春,草木生长,道路就不会太显眼了。至于老百姓不可能全部瞒住,但只要群众工作作得好,应该不会出问题。像历史上八路军的几个兵工厂附近都有百姓居住,但没有一人跑去向鬼子报密的。那只有名的冈崎支队都走到兵工厂门口了也没有发现位于黄崖洞的水腰兵工厂。
除此之外,郑卫国还打算对道路做一些特别布置。比如在中途挖一段隧道,日军就不好追进去了。还可以利用一些特殊地形制造天险,就像国民党守华山一样,没有那块铁板你就过不去。当然,这些计划要慢慢来完成,以保安团的人力物力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李震安又想到一个问题,说:“现在民兵都被调到东三区帮忙挖地道去了,人手不够啊!除非调部队去修路,或者按排百姓服劳役。”
郑卫国摇了摇头,说:“部队需要时间训练,百姓们要在家挖地道,都不合适。我打算新组建一只工程兵部队来完成这个任务。”
工程兵是担负军事工程保障任务的专业兵种。西方军事学家认为法国是最早组建工程兵部队的国家,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部队,只是不叫这个名字。
郑卫国要组建的这支部队非常简单,主要用来修路、建房和构筑工事,只能算作入门级的工程兵。伴随着抗战的进程,这支部队不断发展壮大,与生产建设部队、后勤辎重部队、医疗卫生部队合称为保安团的四大辅助部队。他们辛勤的汗水几乎洒遍了平安县的每一寸土地。
正说着,王达也来了。他这段时间在执行扶贫扶弱计划,忙得脚不沾地,所以来得就比较晚。
郑卫国见他来了,笑道:“怎么样,工作还顺利吗?累坏了吧!”
王达咧嘴一笑,说:“累是累点,可我做的是造福于民的大事,累点儿我也开心。”他说起这些天的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副很满足,很有成就感的样子。郑卫国他们会心地一笑,都感到很高兴。
由于平安县很大一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有的家庭甚至只有一件棉袄,一到冬天就不敢出门。上次长野联队来犯的时候,逃走躲藏的百姓由于缺少御寒衣物,差点儿就冻死了人。不光是穿衣的问题,还有部分群众连饭都吃不饱,更不用说教育、医疗等问题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时代的百姓住房倒是不成问题,再穷的人也有个窝棚。
为了不让乡亲们受冻挨饿,郑卫国让李震安他们制定了这个扶贫扶弱计划,具体项目和措施很多,但目标很简单,就是让平安县的乡亲父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生病了有地方治,孩子有地方上学。
目前这个计划进展很顺利,像教育方面已经有了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学,还有十个教学点。不过受师资力量的限制,短时间内就只能这样了。全民扫盲对平安县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梦想。
王达说了半天,有些口干舌燥,抓起一个瓷缸子便咕咚咕咚喝起水来。他一低头正好看到桌上那块迷彩布,奇道:“这是哪家染的布?瞎整的吧!”
于老根笑道:“老王,没眼力价吧!这是迷彩布,懂不?”
王达把布抓过去翻来覆去地看了一遍,疑惑道:“这布有什么用?这么丑总不能做衣服吧!依我看做抹皮倒是挺好,用脏了看不出来,哈哈。”
郑卫国他们听了都忍不住大笑起来。不过王达说的也没错,这布的颜色确实挺难看的,跟荒郊野外的地皮一个颜色,能好看么?可这就是制胜的法宝,所以在郑卫国看来即便丑,也丑的很可爱。
王达过了半晌才明白这迷彩的用途。他想了一下,说:“感情就跟我们的战士在头上扎的树枝杂草是一个意思。”
郑卫国赞许地点点头,说:“是这样的!但是效果更好。”
王达说:“那头部怎么办,包一个迷彩头巾?”这个相法倒是挺潮的,不过郑卫国并没有打算这样做。
他从屋里拿来一个头盔放在桌上,说:“很简单,把布包在上面就行了,外面再加一个网罩,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扎树枝杂草等辅助伪装。”
王达摇了摇头,心中很不以为然。八路军此时改编不久,战术思想还停留在红军时期。在与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中,红军最推崇的就是刺刀见红战术,讲究靠勇气一举摧垮敌人的意志。在具体作战的时候,先打一轮枪,再扔手榴弹,然后趁着烟尘未散的时候端起刺刀或者大刀就冲上了敌阵。
由于国民党军队大部分缺乏战斗意志,所以这个战术十分奏效。但是现在敌人变了,日军的战斗意志放眼全球也是数一数二的,想单靠勇气压倒敌人几乎不可能。目前抗战才刚刚开始,八路军虽然也在积极求变,但尚处在教学费的阶段,战术能力十分欠缺。郑卫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前让他们认识到改进战术的必要。只要有这种认识,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毕竟国人对模仿和再创造还是很有天份的。
郑卫国随后把组建工程兵的任务交给了于老根和李震安,又让王达抽时间去一趟明人村,以便跟明人村早点达成协议,也好使兵工厂早日动工。
会议结束后,郑卫国又马不停蹄地去一个秘密军事基地。冯锟的蓝军小队正在这里恶补日语。
刚进基地就听到里面在唱一首日本儿歌,而且还是合唱。郑卫国走到院门往里看了看,只见樱子正在开心地教战士们唱歌。看得出来,战士们挺喜欢这位教师的,一个个学得兴高采烈。特别是冯锟,两只眼睛只顾盯着樱子猛看,都快变成桃花眼了。
郑卫国有些生气,心想你们不好学日语,整这些没用的干啥?不过,他最终还是压制了内心的怒火,没有直接闯进去。他叫过一名执勤的战士,问道:“他们每天就是这样学习日语的吗?”
战士嘿嘿一笑,说:“是啊,每天都唱歌的。”
郑卫国低声骂道:“这帮混小子,等下要是抽查日语不合格非让他们跑十公里不可。”
过了一会儿,听到里面说“撒油拉拉”,估计是下课了。果然,院门一打开,樱子和她的学生们一齐走了出来。
冯锟看到郑卫国不知怎么的有些心虚,脸刷得一下就红了。樱子倒没有什么,她显得有些开心,说:“郑旅长,你是来看我的吗?”说着上前给郑卫国鞠了一个躬,刚鞠到一半想起郑卫国不让她鞠躬的话来,忙直起身来行了一个俏皮的军礼。
郑卫国点点头,说:“我来看看大家的学习情况。樱子,在这里住的还习惯吗?”
樱子说:“嗯,还好!我现在的汉语比以前好多了。”
郑卫国哭笑不得,本来是让樱子教战士们学日语的,现在倒好,变成战士们教樱子学汉语了。他问冯锟:“你们现在学会了多少句日语?”
冯锟说:“旅座,您订下的那57句日语战士们都背下来了,但是其它的就,就……”
那57句日语并不是郑卫国想出来的,而是历史上八路军制订的,基本上方方面面都能应付一下。为了方便作战,八路军总部曾要求每位战士都要会这57句。有的战士学得很逼真,甚至可以在电话中模仿日军的声音。不过大部分战士水平都很一般,最多只能唬唬伪军。像有的战士化装进城之后坐在酒楼里就会喊:“酒的,肉的,大古桑(大量的)!”不过只要没有日军在场,一般是不会穿帮的。
还有的战士会念墙上的标语——哇里哇里哇,森搔尼轰困斯路!呵呵,意思是我们优待日本兵,让日军放心投降,只是不知道这样念日军能不能听得懂。
郑卫国随意抽查了几名战士,总体上感觉还行,就没有再指责他们。正说着,一名负责总部通讯的战士来找,郑卫国忙走了出去。
战士递过来一份密件,说:“老根儿叔说刚收到的紧急军情!”
郑卫国签收之后,抽出信纸一看,脸色稍变。
冯锟担心郑卫国骂他,作出一个讨好的表情,说:“旅座,这上面说的都是啥?”
郑卫国扫了他一眼,说:“从今天下午起,我要对你们进行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