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医者父母心
第三百七十章医者父母心
关于神医的传说,一直都没有断过。在老孙头之前有着扁鹊和华佗,在老孙头之后还有着李时珍和张仲景,他们都是以医术和医德著称的一代名医。就比如是李时珍的传说。
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
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蔓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李时珍是明代一个出色的医学家。他每天替乡民治病,累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他空闲时常常研读各种医药书,充实自己的医药知识。但他发现,药书中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有些药书把一些药物的名称、性质和功效等数据,写得含糊不清,十分混乱。有一本药书更把一种毒药误写成补药,结果医生开给人吃,医死了人。
于是,李时珍便立下雄心壮志,决定要重新编写药书,纠正那些错误、混乱的数据,补充新的知识。他把修书的决定告诉父亲。父亲非常支持,说:「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但修书的工作非常艰巨,你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准备花上毕生的精力,才能完成它呀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阅读大量书籍,又常常做笔记,考证材料。当他对书本上的记载有怀疑时,便翻山越岭,实地考察,希望找出正确答案。他又深入民间,搜集各种药方,因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医药知识。李时珍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这一本伟大的医药巨著。
李时珍出生在明代一个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也喜欢医学,长大后当上医生,并钻研医学,成为中国伟大的医学家。当时,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他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李时珍说:“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亡呢”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自古不同于西方,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
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虽然两个大夫之间单单看字形是一模一样,不过身份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官职上的大夫身份明显比治病的要高许多,虽然以前人们对于医者也是十分尊敬,因为没有人能说自己永远都不患病,总有需要医者的地方。但是,如果要当时的人们选择,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考取科举当官,很少人会选择摒弃科举而去学医的。
而且,古代的医者很多都是一代传一代的,也不能参加科举,只能是世袭为医。外人要学医也是个麻烦事,因为他们的手艺一般都会留给嫡亲,外人就算有幸能拜师,但是师傅总要留一手的。
还有的就是游医了,也就是所谓闾阎医人、草泽医、铃医、游方郎中等人。顾名思义,他们就是到处游走的医者,身背药篮,手摇虎撑走街串巷,腰间挂着一个葫芦,里面装有各式的自制药丸,有的还扯了一块布用竹竿撑着当做是广告,在上面写着什么“济世悬壶”“妙手回春”之类的话语。
所谓“虎撑”,是指一种用铜或铁做成的环,是游医郎中行医的标志。说起这种“虎撑”,在安庆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在唐代,名医孙思邈一天进深山采药,刚到半山坡,忽见面前跪着一只斑斓猛虎,张开血盆大嘴,向孙思邈发出痛苦的呻吟,显得十分悲哀可怜。孙思邈定下心来,朝虎口望去,只见老虎的喉中卡了一根长骨,孙思邈知道老虎正向他求救,心想,取这根骨头很容易,但是用手将骨头取出时老虎会护痛,只要虎口一合,我的手不就完了吗?于是孙思邈慌忙下山,请一位铁匠打了一只铁环,用它撑住虎口,再用右手从铁环中伸进虎喉,把骨头取出来,老虎感激地向孙思邈叩头,之后飞奔而去。此事传出后,游医郎中为显示自己也有名医孙思邈那样的医术,手里也都拿着这样的铁环,作为行医的标志,并取名为虎撑。
游医们摇动虎撑时说来还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放在胸前摇动,表示是一般的郎中;与肩齐平摇动,表示医术较高;举过头顶摇动,象征医术非常高明。但不管在什么位置,在经过药店门口时都不能摇动虎撑,因为药店里都供有孙思邈的牌位,倘若摇动,便有欺师藐祖之嫌,药店的人可以上前没收游医的虎撑和药篮,同时还必须向孙思邈的牌位进香赔礼。
而游医们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所谓的“祖传秘方”。说起“祖传秘方”,很多人也许会想起“悬壶济世”的那个壶。在一些反映古代游医生涯的影片中,江湖郎中从那个壶中倒出一粒粒的“药丸”,用于包治百病虽然这种情景只可能存在于遥远的过去,但由它所演变的情形却从来就没有断绝,那种称为“祖传秘方”的药物到现在也是游医们包治百病的法宝。
其实真正的“祖传秘方”其实就是几味常用的中草药。游医们事先把这些草药磨成粉末,分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作为为百病施药的基础。然后他们会准备一些常用的药剂,比如说常用的胃药,常用的镇痛药,以及常用的安神药。而施药也相当的有技巧,如果病人在找自己看病的时候事先声明自己是胃病,那么游医一般开给病人的药除了大剂量的常用的胃药外,另外也不忘给他们配一些祖传秘方
如果病人告诉游医自己的胃痛的话,那么配给他的“祖传秘方”中,一定要加入镇痛类的药,这样可以使病人感到明显的效果。如此类推,如果病人由炎症的话,就在“祖传秘方”中加入消炎药;如果是呼吸道如哮喘气管炎之类,就加入一些清凉药。而这一切,往往是会产生效果的。
游医的所谓“祖传秘方”,大多都是来自于民间的土方和偏方。偏方,就是民间流传的治疗病症的药方,有些人也称之为“海上方”。这种药方在中医药典上找不到,是人们几千年生活中积累的灵丹妙药。有的是祖传的秘方,药的成分不外传,有的是大众药方,人人皆知。
我们生活中得了病,一般都到医院就诊,很少使用偏方的。使用偏方治病有两种人,一种是得了各大医院难以治疗的顽疾的人,还有一种是得了没有必要上医院破费的简单小病症的人。生活在农村的人,可能都接触过偏方,记得我爷爷得了蛇身疮,到医院治疗一直效果不佳,最后使用偏方,很快就好了。偏方有时候真的很好用,能治疗很多顽疾。
有一个人的姥姥,都有八十多岁了,家住在县城里。春节过后,姥姥的额头上长了一个肉疙瘩,样子就像当地人所说的“肉瘊”,并且不断增长,非常难看。儿孙们就陪着姥姥到一个知名的大医院进行检查,经过专家门诊得仔细检查,病理、化验等结果出来了,专家讲了很多医学术语,让儿孙们满头雾水。那个人就扯着医生焦急地问道:“大夫,你就直说吧,这是个什么东西,影响不影响姥姥的生命?”
专家很严肃地说:“根据各种数据分析,这个东西属于皮肤癌的一种,发展下去很危险,最好是手术切除。”这个结论,可把儿孙们吓坏了,癌症,多么可怕的字眼。那个人慌忙把姥姥的子女们召集在一起,研究是否动手术?子女们个个拿不定主意。姥姥的一个孙子有个朋友在医院工作,就把病历拿给这个医生看,让他给出个主意。这位医院的朋友说:“这种东西发展很慢,姥姥那么大岁数了,最好不要动手术了。”子女们听从了这位医生朋友的建议,就把老人家送回了老家。
老人家回家后,家里头亲戚偶然得到了一个偏方,就是用拉瓜片敷在肉疙瘩上就可以治愈。拉瓜、方瓜、冬瓜这些是农村里常见的东西,多的是,又不用花钱,又简单,就让姥姥试试。真实灵丹妙药哟,姥姥用拉瓜片贴了没几天,肉疙瘩就掉了。这真是:偏方治大病。
相对于坐堂大夫的正规而言,游医就是无证经营的流动摊贩了。现在社会,很多地方都传出什么游医骗人的新闻或者消息。其实,在古代,游医在中医的传播和继承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官方医疗机构都无法满足民众医疗需求,而至于坐堂大夫他们又多是集中在繁华的城市里,对于处于人数最多的贫苦大众来说,诊金方面承受不起,而且有时候路途也太过于遥远,那么为数众多的游医才是社会医疗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穿街走巷,很是方便民众,而且费用也不高,有些时候甚至只需要一顿饭或者几个馒头。
另外,一般坐堂大夫他们都是家传或者师承的,医术方面规规矩矩。而游医就不一样了,他们走遍大江南北,不停地从各地收集各种药方,虽然有些是假的,但是也有很多是有用的。他们集万家之所长,才能有了中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