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城
第三节:《呐喊》《彷徨》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农村题材:
1、鲁迅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同情,看到他们的苦难也洞悉弱点和病态,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原因。
a: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中加以体现,真实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动荡的封建、半封建农村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
b、另一方面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剖析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与批判。如《阿q正传》,《药》中革命者夏喻被杀害,愚昧民族买其鲜血馒头治病等故事、《闰土》的精神麻木。从而揭示了中国必须要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体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
2、农村题材中反应农村妇女命运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在感受农民及下层人民精神痛苦,把批判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思想同时,集中地对农民及小生产者自身弱点进行清醒的批判。如单四嫂子不仅寡妇丧子而且她周围人对她的冷漠,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得不承受精神上的孤独与空虚。祥林嫂悲剧原因一方面社会原因,封建政权族权夫权,另一方面社会群众,同样属于受压迫剥削者,偏偏又是他们维护三纲五常,使祥林嫂处于孤苦无援境地。最重要一点。她的反抗行为满足服从于“从一而终”的女德,注定了其悲剧命运。《离婚》中爱姑表面泼辣实则懦弱。
二、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1、受封建科举制荼毒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白光》陈士诚
2、封建卫道者,《高老夫子》《肥皂》
3、彷徨苦闷求索的知识分子。首先醒觉,然而又从全进道路上败下阵来,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子君。鲁迅肯定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同时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精神危机。
三、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1.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阿q正传》《祝福》清醒的现实主义;《狂人日记》《长明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肥皂》《白光》人物潜意识描绘,心理剖析色彩;
2、主观抒情性:整体上注重白描,也有出色的抒情描写,如《阿q正传》叙述者不再全知全能“阿q姓什么,籍贯哪里都不知道”作者与读者对阿q命运都采取冷然观照略带嘲讽的态度,随着小说展开,叙述者视角渐渐集中于阿q行为意识,作者读者人物更近一步,
:他们在阿q身上发现了自己,最后结束的一声救命,已经融入了作者读者自身的心理体验,震撼人心,充分体现了“主观抒情性”。
3、格式上:创造新形式的巅峰,打破了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感情为意图的小说模式,自由安排情节,如《狂人日记》日记体叙述;《孔乙己》截取人物生平片段概括一生,看/被看的模式,读者阅读逐渐远离叙述者而向隐含的作者靠拢,从外在喜剧性看到了内在悲剧性,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置于如此复杂的小说叙述网络之中,呈现出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和美感。
4、情节提炼设置方面,选材严,开掘深,注重情节深刻蕴含,严谨,凝练,蕴藉深厚。《伤逝》中,涓生已经明白他不再爱子君,面临两难:不说,安于虚伪;说出来,将重担卸给对方,导致子君死亡。无论如何都不免空虚和绝望,两难的境地是这么鲁迅人生困境之一。
5、人物塑造方面,a.采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艺术概括,广泛典型性。
b.强调写出人的灵魂之深,常常以“画眼睛”方式,通过眼神描绘(祥林嫂)传达出人物精神状态。还常常直接揭示人物心灵秘密,如阿q的梦。
c.注重以个性化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d.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加以表现,揭示人物性格形成原因和社会意义时代意义。
6.幽愤深广的悲喜剧美学风格,含泪的笑。
7.沉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不难看出鲁迅实验的广泛性: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续戏剧,融为一炉,出现了“诗化小说”“戏剧体小说”等
四、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
为人生,改良人生,所以题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者,农民与知识分子:
(如上)
实质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显示了他小说的现代性,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揭示造成精神病态的社会,指向“反抗和绝望”。由此,演化为他的小说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
1、看/被看,《示众》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不着意刻画人物描写情节,而主要写一种象征意味的氛围。小说里的被看者可分为两类:a祥林嫂一类,看客鉴赏祥林嫂的痛苦,鉴赏自己假惺惺的表演,从中得到崇高的满足感,使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得以宣泄遗忘,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而这一类看客中又隐藏了作者的“看”:悲悯,激愤地嘲讽看客的麻木残忍,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b另一类是先驱者和群众,如《药》中启蒙者的一切崇高理想,真是奋斗,全部变成了群众眼中毫无意义的表演,甚至被活活吃掉,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吃人的群众和被吃的启蒙者。
2、“离去—归来—离去”模式,“归乡”模式无论是《祝福》《故乡》《孤独者》叙述者在讲述他人故事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当年封建宗法制度农村社会挤压的我不得不离开,逃往现代都市寻求别样出路,辛苦辗转却失去了精神家园,此番归来正是为了寻梦,而故乡却不再是理想中的图景,月光下银项圈小英雄变的模糊,现实中的闰土帮我完成了幻景与现实的剥离,再度远走,完成了归去来的人生循环。而《在酒楼上》则表现了一种更深沉的无家可归漂浮感,表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乡土中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更揭示了人在“飞向远方”与“落脚于大地”之间选择的困惑,“冲绝与回归”“创新与守旧”“躁动与安宁”…知识分子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同时也蕴含着“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东西方小说对鲁迅的影响:从思想和创作两个方面来看:
思想上:鲁迅一生奋斗和实践都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精神;在《故事新编.非攻》中赞美的笔调塑造了墨子形象,可见其对墨子的喜爱,墨子学说集中反映了平民利益,而鲁迅作为反封建的斗士,终其一生为拯救国民灵魂奋斗,为人民呐喊。
同时创作方法上借鉴了唐传奇明清小说的创作方法,多有取舍。
西方文化:鲁迅小说受外来影响主要是俄罗斯文学和东欧弱小民族文学和日本文学。俄国作家果戈里,契诃夫对小人物、灰色人物病态心理的现实主义刻画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给鲁迅深刻启悟。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寄悲愤绝望于幽默”的思想风格、俄罗斯作家安德烈耶夫的“阴冷”日本夏目漱石的幽默讽刺的“轻妙笔致”,妥斯陀耶夫斯基的镦病态心理的描写等,都被鲁迅融入了小说中。
1、鲁《狂人日记》和塞万提斯有相似之处,鲁迅写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受迫害的狂人,而他是唯一清醒的人;堂吉坷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深受骑士文化毒害。别人看来,两人都是疯子,但实际上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清醒的人。
2、《狂人日记》鲁迅借鉴了果戈里日记体创作方式,都是反封建作品,坚持批判现实主义,而不同的是果戈里现实中否定了一贯持异议的批判现实主义,而鲁迅终其一生反抗着黑暗现实。
3、另外《呐喊》《彷徨》中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画眼睛的方法,分别继承了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方法。
4、《狂人日记》中的象征主义借鉴与西方现代主义
总之,鲁迅在创作小说时收到了对中国和外国小说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文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