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尼子的胜利,为执事沐沐玲加更
真田信尹其实在小小年纪之时,因为真田幸隆的悉心培养,已经很有能力了。按理来说的话,真田幸隆已经将真田昌幸送到了黑田家,这个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看起来非常有前途的孩子,是不应该再送过来黑田家了的。
毕竟将自己的两个孩子都送到黑田家,这是很容易引起主家的猜忌的,要知道武田信玄可不是什么开慈善机构的好人。
真田幸隆敢这么做,敢于让真田信尹来到黑田家,就是因为真田幸隆已经从得到的历来的信息之间,感觉到了黑田职高的厉害之处,也感觉到了黑田家的发展势头极好。甚至真田幸隆已经隐隐的感觉到,黑田家已经有了争夺天下之势,而且势头非常的好。
而且作为黑田家崛起的关键,黑田职高现在不但非常的年轻,而且还身体非常的健康。只要黑田职高不早夭,黑田家很有可能在数十年之后,真的一统天下。也就是说,黑田家不但是走上了百年来,难得一见的一统天下的道路,而且还很有可能成功,这是真田家难得的机会呀!
真田家即使在武田家受到了重用,而且还成为了武田家在信浓国的旗头之一,但是说白了还是武田家的麾下的有力豪族罢了,不管是武田家、上杉家或者是周围的其他大小势力,几乎是顷刻间就可以收拾掉真田家。
真田幸隆从真田昌幸的家书之中,有点老爷子看的非常的清楚,那就是黑田职高极为重视真田昌幸。自己的老三在黑田家的发展非常的好,作为一个被重视的军师,能够在某些情况下,独自领军的实权派的人物,之后绝对是有前途的。
现在好不容易有人不但受到重用,而且还算是攀上了高枝,真田幸隆作为真田家的掌舵人,自然是需要好好的利用了。只要利用好了,即使自己这边,因为武田家的关系灭亡了,真田昌幸也一定可以光大真田之名的。
现在只是有一点,真田幸隆不是很满意,就是真田昌幸在黑田家,除了自己的妻子阿薰之外,就是孤家寡人。真田昌幸的两个子嗣,都只是呀呀学语的小宝宝而已。没有家臣,也没有直属的手下,简直就是一个孤家寡人。
所以真田幸隆老爷子一咬牙,真田家既然已经决定用真田昌幸这个最有前途的子嗣,来投资黑田家了。干脆就直接做到底好了,加大投入,以期待之后更高的产出。
真田家还有自己坐镇,即使是为了真田家自己的利益,也不应该这样,所以这次真田幸隆才会派遣真田信尹前来黑田家,作为真田昌幸的家臣,也作为播磨国真田家的基础。
如果之后武田信玄,对于自己派出两个儿子到黑田家的决定,有任何的疑问的话,反正人已经不在甲斐国了,自己也就可以一力的担下所有的责任。
在毛利家士卒开始攻击栅栏的时候,真田昌幸将所有两千黑田家军势,除了自己的弟弟和几个侍卫,全部都投入了战斗去了。
吉川元春眯着眼睛,看着前面的战斗,既然黑田家已经来了,他就不太奢望可以一次击败黑田家了。
这一战可以说他吉川元春,已经栽在了黑田家的突然袭击之下。他不是一个不珍惜手下士卒性命的主将,还是坚持继续攻击大营,就是为了要弄清楚,黑田家此次前来的士卒数量。
两方交战片刻之后,就形成了僵持,吉川元春并没有任何的动作,他在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
吉川元春很快就判断出了对方是黑田家,看来黑田家已经来了,吉川元春是一个果断的人。看到黑田家的士卒已经来了,而且数量达到了两千,吉川元春只是简短的衡量了一下之后,就知道这一次的进攻估计已经失败了。
不过既然已经知道了黑田家已经到了,还知道了黑田家出兵的人数,也算是变相的达到了一点目的。不过唯一让吉川元春不满意的是,黑田家实在是太过于自信了。即使是和山中幸盛一起,就凭借着四千人不到,就想要拦住自己吗?
吉川元春马上下令撤军,而此时在大营的前方,吉川元长还在带着大军,和山中幸盛交战。近半个时辰的交战,毛利家死伤近两百人,而尼子家一方也死伤了一百余人,隔着栅栏还能够打成这样,可见两方交战还是比较激烈的。
在吉川元春带军退回大营前方的时候,汇合了吉川元长,并且立刻下达了退去的命令。因为已经难以一战而下,所以直接撤退,也算是减少伤亡吧!
“嘿嘿嚯”“嘿嘿嚯”“嘿嘿嚯”“嘿嘿嚯”
看到吉川元春大军退去,尼子家的士卒显得非常的兴奋,尼子家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阴阳两太守了。现在的阴阳两道,所有的领土,黑田家占其一半,毛利家十有其四,剩下的才是尼子家的土地,而且还有伯耆国的国人虚与委蛇。
可以说,尼子家作为阴阳两道最弱小的大名级势力,要不是黑田家这些年的扶持,而且还赠予美作国的领地,尼子家早就已经如历史上一般,被毛利家给灭掉了,绝对撑不到现在。
要知道,连尼子家目前居城胜山城,都是黑田家所赠予的美作国的一部分,要不是美作国半国,已经退出了出云国的尼子家,能不能够进入国人林立的伯耆国,很可能都是个问题。
现在尼子家的士卒能够击败毛利家的一次进攻,让尼子家的众人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哪怕他们自己都知道,这只是毛利家的一次普通进攻。但是他们胜利了,胜了就是胜了,而且胜的还是毛利家。
之所以毛利家不知道真田昌幸的信息,还有一个原因。在知道了毛利家的计划之后,竹中重治马上下令,让黑田家留在美作国剩下的四千人,多举旗帜装作六千人,做出了北上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