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赈灾
“如今我已经自请出家,以后你可以常来看我,待你登上皇位,便可以接我出去了,便是你觉得我出身有瑕不便纳我入宫,我可以住在外面,你三五天里来看我一回我也就知足了。”
金铭儿缓缓摇头,用手捂住了脸,泪水从指缝里汹涌而出,“我不想留在宫里,不想再留在你父亲身边了,我讨厌侍奉老男人——”
想金铭儿一个韶龄少女,以她原本的身份,大可以嫁个年龄相仿的男子安好一生,却是造化弄人先亡了国又遭遇如此,其实也是让人不忍,夜子玄默了一瞬,“姑娘,此番既然从宫里出来了,就不要回去了,你且先暂住于此,想来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恢复自由了。”
金铭儿惊喜的看着夜子玄,“你会纳了我吗?”
夜子玄缓缓摇头,“姑娘,夜某从无此意,但夜某可以给姑娘一个承诺,若夜某果然运气好得登大宝,则除了这一条,其他的要求夜某无不应命。”
金铭儿不答,过了一会儿方失魂落魄的问,“你真的不能吗?”
“不能。”夜子玄回答得斩钉截铁。
金铭儿失望之余,咬牙切齿的笑道:“既然如此,夜子玄,你不要后悔!”
夜子玄素来不是一个受人胁迫的人,听了金铭儿的话森然道:“夜某决定的事情从不后悔。”
“你就不怕……”
夜子玄打断金铭儿,“威胁的话姑娘已经讲过了,夜某在此答复姑娘,夜某此番来见姑娘,并不是为了姑娘那些威胁,至于真实原因,姑娘可以细想想。”
他说着傲然一笑,“夜某与王皇后母子周旋也非一日两日了,若是区区威胁就可以让夜某就范,那夜某也没必要去争什么了,干脆领一块封地去做缩头乌龟好了。”
他说着对金铭儿抱拳一揖,“夜某言尽于此,姑娘好自为之。”
金铭儿眼睁睁看着夜子玄消失在夜色里,好半晌才回过神来,细细咀嚼他的话,似哭似笑的道:“是了,是我想错了,他若果然怕了,也不敢在我面前说这些,若是威胁有效,他也就不是他了。”
深夜的厢房里,她独自一人又哭又笑,“夜子玄,我爱你,我可以原谅你,但是上官颜夕,我绝对不能放过!你想嫁给夜子玄,你想给他当皇后?做梦!”
说到最后,金铭儿美丽娇俏的面容已经一片扭曲。
夜子玄离开清安庙,蒋别鹤带着几个暗卫也在身后跟了上来,蒋别鹤低声道:“王爷,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夜子玄点头道:“我所料不错,王皇后果然是看出了金铭儿的用意,她肯放金铭儿出来,在此地又没有做丝毫防范,显然是完全没把金铭儿放在眼里,也笃定我对金铭儿仅是利用而已。”
他说完又问蒋别鹤,“张靖和吴公瑾那边如何了?”
“张靖从咱们府里出来就去了东宫,吴公瑾却是晚间才去的。”
夜子玄听了点点头,没有再说话。
次日,夜子玄出发前往赈灾,他乃国朝亲王,尽管在朝中颇受王皇后夜子墨母子倾轧,地方百姓却并不知道,听说国主派了一个亲王亲自下来赈灾,受灾省份的百姓都雀跃不已。
因赈灾不是小事,且又怕夜长梦多,夜子玄一路晓行夜宿尽量压缩休息的时间,仅用了正常路程一半的时间就抵达受灾省份,他片刻也不歇息,立刻去见当地的府尹。
府尹早就盼望多时了,急忙接着夜子玄进了府,躬身行礼道:“下官何之旺见过睿王殿下。”
夜子玄笑道:“何公平身。”
他早已得到消息,此人乃是夜子墨心腹重臣——户部尚书姜亮的两姨表弟,关系极是亲密,是以不得不防。当下就开门见山道:“赈灾事宜不容轻忽,本王此来乃是奉了王命,还请何公予以配合,早日发下粮食药品,以安民心。”
何之旺忙道:“这个自然,下官早已知会出去,睿王殿下亲来赈灾,真是灾民之福,亦是国家之幸。”
夜子玄本能的感觉到这话有些不对,具体如何不对却又说不出来,便是想反驳也不知从何处驳起,顿了顿也只得罢了,只是对何之旺道:“如此,一切烦劳何公了。”
赈灾出乎意料的顺利,夜子玄身边的一干谋士都大跌眼镜,樊先生连连道:“难道老夫竟是看走了眼?亦或是太子毕竟心系万民,便是一心想除掉殿下,却也能分清轻重缓急?”
夜子玄不语,他们日防夜防,不但刺客一个都没有,就是粮食药品,除了正常损耗竟是毫发无伤,张靖和吴公瑾一路也极是配合,何之旺除了言辞夸大了些,也不曾从中下一点儿绊子。
正自想不通,随雨从外头走进来笑道:“王爷这次出来可真是来着了,奴才刚才在外头逛了一圈儿,倒是听了个满耳,灾民都盛赞王爷呢。”
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且这是夜子玄第一次领差事就办得如此顺利,尽管心有疑惑,也难免兴奋,对随雨笑道:“这些都是仰赖父皇调度有方,我不过是实际操作罢了。”
随雨大摇其头,“不然,百姓们都说王爷是菩萨再世呢。”
其时老百姓读书的不多,说起话大多是夸大其词的,动不动就菩萨再世佛祖重生什么的,实在当不得真,然而夜子玄心底那股不对劲的感觉又升了起来,只觉得有什么地方是在掌控之外的。
因外头来报张靖和吴公瑾求见,夜子玄只得把满腹疑惑暂时压下,走出去见这两人。张吴二人虽说是太子夹袋里的人物,此次出来赈灾却没有丁点儿的私心,一切都听夜子玄调度,是以夜子玄对二人观感还好。
此时就微笑对二人道:“二位此来,不知有何事指教?”
张靖看了吴公瑾一眼,见吴公瑾没有说话的意思,便笑道:“百姓此番受殿下恩惠颇深,想要见见殿下,给殿下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