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发兵
李后此言一出,嫔御们都惊呆了,南月从没有过殉葬的规矩,历代后妃也都是寿终正寝,很少有人会想不开主动去殉葬。然而联想到李后折磨潘妃的手段,大家又都不寒而栗,唯恐现在不去死,将来就求死不得。
偏偏李后还阴森森的问道:“诸位意下如何?”
其中一个孙贵人战战兢兢的道:“启禀太后,嫔妾……嫔妾自愿殉葬...”她是吓坏了,她家境普通,父亲不过是个普通的七品小官,没能力跟李家抗衡,她怕她不殉,潘妃的昨天就是她的今日。
孙贵人说了这句话,也有好几个低阶嫔妃表示愿意殉葬,谁会无缘无故的想死呢,还不是被李后的手段吓怕了。然而高阶嫔妃就不同了,他们也都来自南月各个世家,纵使实力不如李家,到底也是有些话语权的。
便有一位何婕妤大着胆子笑道:“太后此言可真是毫无道理,我南月从未有过此项酷政,历朝历代皆未闻殉葬的说法,我等亦从未听陛下流露过这层意思。”
言下之意,是指责李后自作主张了。
李后大怒,指着何婕妤道:“哀家便让你先殉,看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崔佛海匆匆从外面跑进来,对李后躬身道:“太后,靖江王来了。”
原来李国丈怕女儿再发疯,悄悄在她身边安插了人手,李后刚刚召见众位嫔御的时候,那人觉得情势不妙,就悄悄去告诉了李国丈,李国丈一听头都大了一圈。
紧赶慢赶的赶过来阻止。
李后折磨嫔妃的法子落了空心里越发恼怒,转念想到扶摇国的姚皇后,对靖江王怒道:“父亲既然不许嫔妃殉葬,那么出兵攻打扶摇总是可以的吧?如今已经灭了上腾,再灭了扶摇,我南月就是九州大陆最大的国家了,倒时便是父亲,也可以载入史册彪炳千秋了!”
这番话倒是说到了靖江王的心坎里去了。
辛辛苦苦的掌握了政权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权倾天下吗?不就是为了死后可以留名吗?有什么比扩大疆域版图更加令人兴奋的呢?
李后见说动了父亲,阴森森一笑,“父亲,依哀家的意思,这便点起兵马出征吧!”
且不说李后准备攻打南月,只说上官颜夕收拾好了行装,在第二天一早准时出发,下午的时候已经离开了南月国的都城,驻扎在郊外的驿馆里。
她隐去了身份,只扮作一个富家小姐的模样儿,驿馆老板也并不起疑,盖因世道开明,便是女子也常在外行走。
她终究还是拒绝了玄夜,并没有说明原因,只是说自己暂时并不想嫁人,玄夜虽然失望,却也表示了理解,且对上官颜夕表示他并不会轻易放弃。
上官颜夕并没有接话。
嫁来南月的时候,上官颜夕是坐的花船,如今离开,她却想走陆路。其一自然是因为花船上那场刺杀给了她极大的刺激,真要遇险,真是逃都没有地方逃。
其二也是想着走陆路可以多见识许多风景,同时也能增加阅历,为以后回扶摇练兵打下基础,她是做梦都没有想到李后的动作会那样快,出手会那样狠。
入夜的时候,她迎来了离开南月之后的第一波杀手,这自然是李后派来的了,玄夜隐身暗处,不等上官颜夕发觉,就已经替她打发了。
上官颜夕继续走在既定的道路上,走陆路回扶摇,需要半年左右的光景,上官颜夕也知一路艰险难测,是以走了两天又改了装扮,扮作一个富家公子哥儿的模样儿,让人更加认不出来。
这一日,她正在一家小客栈打尖,忽然听到隔壁桌上有几个人在议论她,一人道:“听说那扶摇公主已经离开了南月,只不知如今却又去了哪里?”
另一人道:“她自然是要回归扶摇,我们只需埋埋伏在她的必经之路上,到时候劫了她献给大哥。”
又有一人嗤笑,“此去扶摇水路陆路皆通,你又怎知她是走哪条路?”
上官颜夕听得云里雾里,又有些担忧,不知这些一看就明显是江湖人士的人为何会对她产生兴趣。偏隔壁又有一桌人也跟着凑趣,对这桌人笑道:“就凭你们一帮粗坯子也敢肖想扶摇公主,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那个德行,告诉你们吧,公主嘛,自然是我家少爷的。”
他身边几个人都色眯眯的笑起来。
秋若也穿着男装,听了之后神情十分紧张,上官颜夕也吃不下去了,便悄悄叫过店小二来会过钞,站起来就要走,忽又听得一人道:“得扶摇公主者得天下,这句话也不知从哪儿传出来的,到底靠不靠谱?”
“管他呢,就算不靠谱,抢了来总也没有坏处,听说还是个如花似玉的小娘子呢!”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上官颜夕再也听不下去,愤愤走出客栈,索性众人高声说笑正在兴奋处,并无人注意到她,她也不想坐车,只管上了一匹马,也不管后面众人惊呼尖叫,只管打马飞奔起来,一路奔跑只觉得郁气难纾。
什么得扶摇公主者得天下,扶摇公主,说的可不就是她吗?这种鬼话又是从哪里来的?她第一时间就想到李后,却又觉得不可能,李后尽管如今变态了些,却还没无聊道这种程度。
那么究竟是谁?编了这种话出来,分明就是不怀好意。如今才在路上走了这么几天的时光,就有这么多人明里暗里的要找到她,接下来还有半年的路程要走,却又要如何保证安全?
她只顾着低头想心事,却没留神身后已经不知何时远远的缀了两个人。那两人显然是有备而来,一个穿着锦袍的公子哥儿模样的人拿着一副画像,另一人正在指指点点,最后二人对视一眼点点头,就直冲着上官颜夕过来。
那公子哥儿拦在上官颜夕面前,忽然就抱拳行礼,“公主殿下,在下南月无极门门主皇甫和光,这厢有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