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古都洛阳
第二天一早,刘阳带着换洗衣物,在老刘头和胖子的注视下,和胡三出发了。
本来以为像胡三这么拉风的男人,走到哪里都得分外惹人注目,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一路上,胡三就像个普通人一样,没人多看他一眼。
上了火车,刘阳悄悄问胡三是怎么回事,胡三笑笑,“也就你们能看到我这副模样,其他人嘛……”
想了好长时间,刘阳也没想明白这是什么原理,只好放弃思考。
生平第一次坐火车,没过多久刘阳便有些头晕,昏昏沉沉间睡了过去。
下午三点多,胡三叫醒刘阳,往车窗外看去,只见火车已驶进了一座高大的火车站内。
出了车站,闻到出站口附近的小吃香味,刘阳才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看一眼胡三,胡三冲他轻轻一笑,“到哪吃东西都不要在火车站吃,记住了!”
看来胡三这方面经验很足,刘阳听了他的话,正好看到不远处一个警察走过,快走几步,追上去问道:“警察叔叔,请问城隍庙怎么走?”
“城隍庙?”警察一脸奇异,看看胡三,又看看刘阳,才说道:“来旅游的?咱洛阳别的东西可能没法跟别的地方比,可是这旅游的景点啊,那可真多了,我给你们介绍几个?干嘛要去城隍庙?那地方我都没去过!”
听了这话,刘阳陪着笑不知道该说什么,胡三凑上前来,“是这样的,我们来找个亲戚,他家就住在城隍庙附近”
警察恍然大悟状,“哦,这么回事儿啊,我记得是在西门那边,你们到了那边再打听打听,应该就好找了!”
出了火车站广场,胡三伸手拦下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去西门,司机痛快地应了一声,直直向前开去。
要说这历史名城就是历史名城,在这千年帝都里长大的人,谈吐都显得跟别的地方不一样。
这司机应该是看出来刘阳是初次来洛阳,一上路就开始介绍这洛阳城的历史,有时候前方路边会有什么古物,有什么典故,他也提前告诉二人,让刘阳大开眼界。
不知不觉,很快便到了西门,司机听说二人要找城隍庙,往前开了不到一百米,便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宫殿门口。
交了车费,司机却也下了车,点了一根烟,指着城隍庙说,你们别看这庙门脸小,但历史可长着哪,听老一辈儿的人说,这城隍庙以前可灵了,不可可惜了,石友三你们听说过没有?就是火烧少林寺那个龟孙!就是他把城隍庙给砸了!
刘阳倒吸一口凉气,这不会又跟他们学校的前身一样吧……,这城隍爷会不会也不见了?
司机愤恨的抽完烟,与胡三和刘阳握了手,这才转身上车继续跑活去了。
看着眼前这栋红砖绿瓦的建筑,刘阳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如果城隍爷不在了,又该找谁去询问四五百年前的历史旧事?
在附近找了间旅馆安顿下来,胡三一言不发的带着刘阳出门吃饭,在附近小店点了一份大盘鸡,二人吃饱喝足,便回到旅店静待天黑。
晚上十点多,关了电视,刘阳系好腰牌,胡三微笑看着他,出门往城隍庙走去。
大城市的夜晚确实不是小县城可比的,在学校的时候,一到晚上十点,几乎路上已没多少人,而这洛阳城里,虽然已进深秋,但来来往往的人还是显得热闹非凡。
径直走到城隍庙门口,只见里面漆黑一片,哪有半点城隍庙的气势。
失望之下,刘阳正想转身往回走,胡三突然拉住他,悄悄往城隍庙门口的指了一下。
刘阳顺着指点仔细看了一会儿,这才发现有一个青衣皂帽的男子,正默默蹲坐在那里,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刘阳小心走上前去,对着那人拱手道:“小弟是阴司特约办事员,请教一下鬼差大哥,城隍可在?”
那人瞪着眼睛看了一眼刘阳,脸上满是惊讶,“你能看到我?”
刘阳从腰上摸起自己的腰牌,示意他看。
那鬼差这才笑了起来,拱手道:“城隍爷说今晚有贵客,我还以为他老人家逗我玩儿,原来真有啊!”
刘阳奇道:“城隍爷不在这里?”
鬼差苦笑一声,“这里已被两所学校给瓜分了,城隍爷也不得不搬家啊!”
……这可真有意思了,怎么学校都爱建在城隍庙上?太欺负城隍爷了……
看刘阳的表情,鬼差哈哈大笑几声,“我们城隍爷说了,只要能造福一方百姓,别说让他搬家,就是让他拆房,他也乐意!”
这城隍爷,觉悟不是一般的高!
鬼差抬头看着胡三,笑道:“这位胡大仙莫非也是来找我们城隍爷的?”
胡三微微一笑,很是优雅的说道:“不是,我是仰慕洛阳人杰地灵,特来游历一番!”
鬼差皮笑肉不笑,笑里藏刀道:“是啊,人杰地灵,所以在这里作奸犯科的从来没有好下场,你说是吧!”
胡三又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说话。
鬼差这才面向刘阳,抬臂做了个请的姿势,领着二人顺着城隍庙旁边一个小胡同往里走去。
这胡同应该挺有历史,路两边全是独门独栋的小院,一个个门神好像也比县城的精神许多。
一直往前走了三四百米,鬼差在一个没有门神把守,颇显破旧的院子前停下,转身对刘阳道:“请您在这里稍等一下,我进去通传一声!”
两分钟后,那小院大门大开,数十个鬼差齐唰唰地跑出来,分列两侧,一个戴着纱翅官帽的低矮官吏大跨步的迎了出来。
刘阳见到,忙拱手道:“见过城隍爷!”
那迎出来的官吏却哈哈大笑着说,“我可不是城隍老爷,我是本地的判官!城隍爷刚刚有急事出去了,让我好好招待贵客,请随我来!”
进了大门,刘阳发现这里面别有洞天,只见宽畅的院子里,数十个差役正在忙忙碌碌,院子两侧各立了十数根木桩,这些差役正将一些水桶、火盆分别置于木桩之前,不知要干什么。
正对着门的,是一座高大的殿堂,四盏大灯笼,将殿堂照的灯火通明,殿堂之上,一片肃杀的氛围,中堂上,挂了一面巨大的牌匾,上书:有求必应!
这还有点城隍庙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