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章】 开工
虽说自始至终,那杂货行的周东家就是不肯说这杨家村制出的铁货到底惹了什么事端,但三百把的订单和五十贯黄灿灿的铜钱,当真能叫人忘记了烦忧。
黄昊是真不会打铁,但黄昊却是会指挥人,所以这订单一确定下来,他就回到了铁坊开始了布置。
首先在人力方面,目前铁坊的人员构成也就是两个层级,基础层是由杨氏从族中挑选的十七个后生和五个外姓子弟,其中杨氏的后世大部分都是跟杨汉柏同辈,算是杨轩的叔辈,不过年纪却都不大,多是二十出头,也听了招呼诚心来学徒,黄昊仔细看过之后倒也觉得都还可用。
虽然这些杨家村子弟都不是铁匠学徒出身,不过耕田劳作的活儿自然都是熟手,让他们改行学铁匠的话怕也难度不大,所以基础层级也就是学徒这一块还是较为稳定的。之后在这学徒的上面,自然就是熟手,但目前只有锤子兄弟和杨轩三个,而且别看杨轩是杨老爹的亲儿子,可他的铁匠手艺还真是不如锤子兄弟,
至于黄昊自己,还有杨汉柏和杨义加塞进来的杨甫,则算是这俩个阶层之外的帮闲,黄昊自己是个只会炼钢不会打铁的大帮闲也就别说了,不过他倒是把杨汉柏和杨甫安排成了监工和杂使,一个负责铁匠工场的巡查,一个负责米粮饭食和茶水杂使,二人分工协作倒也妥妥帖帖。
却也说这订单一确定下来,锤子俩兄弟和杨轩三人倒也急切,反正铁料、钢料都是现成,便也急急忙忙的领着人动手先打起了较为容易的柴刀。只是黄昊瞧着他们三人分作六人来用,手忙脚乱的带着二十多个学徒,居然要手把手的从铁料塑形开始教起,要一步步的教会这些人打出一把夹钢柴刀来,顿时也是乐了。
当即黄昊便也唤住三人,问道:“大锤,你哥俩跟着杨爹可是学了多久才会打刀的?轩哥儿你又是多久?”
结果大锤答了个三年,杨轩想想答了个两年,然后黄昊一指那二十多个学徒笑问:“指望他们都能学会打这夹钢刀,你们觉得要多久?十天够不够?”
这话怼得三人一时气结,倒是小锤脑子灵活,便也小声道:“若只是塑形的话,倒也用不着十天。”
夹钢刀的技术要点就是在夹钢两字,之前锤子哥俩动手打刀的时候黄昊全程观察过,发现整个步骤可以打制分为裁料、塑形、凿缝、夹钢、修形、研磨、开刃几个步骤。
这裁料也就是裁剪铁料,如今工坊中的铁料大致分成三种,一种是官榷标准的五十斤一块的铸铁锭大料,一种是二十斤的官样铸铁中料,此外还有一种也就是杨老爹采买的永州私矿出的,十斤一枚的生铁小料。按照此时的铁货行业标准,劈材斧子最轻不能低于三斤(料坯净重最少四斤),柴刀不能低于两斤半(料坯至少也要三斤),所以这就需要将大件的铁料进行裁剪。
然后塑形也就是把铁料打成所需铁器的模样,凿缝也就是用凿子在需要的部位凿开缝隙以便夹入好钢,此外夹钢之后的修形也分重要,既要讲究火候让钢和铁料能够融合,也要讲究技巧不让钢料出了偏差,是整个技术里的重中之重,至于最后的研磨、开刃环节则也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当然这里还要多说一句,这个时代的夹钢刀工艺也是基本形成了,对于一些基础的农具和工具,铁匠们都会采用百炼的方式淬炼出百炼钢,然后再以铸铁混合熟铁打制刀坯,再用包钢或者夹钢的手法将两者混合起来,甚至在很多时候包钢和夹钢两种手法都会运用,只有极少数的有钱人或者土豪才会选择用整块的百炼钢或者镔铁来打制铁器。
所以,有了小锤的话做引子,黄昊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做了安排,他让小锤做了裁料和塑形组的组长,领着十二个学徒专门负责此事。又让大锤做了凿缝、夹钢、修形组的组长,领五个机灵点学徒行事,剩下的学徒便让杨轩领着,专门负责研磨和开刃也就是了。
也就当黄昊正安排好分工协作的事儿,让锤子兄弟和杨轩他们试着来做的时候,杨义也在送走了那杂货行东主之后急急赶了过来,一抹额头的热汗,把手一摊道:“某可算是探明白了,周东主究竟是惹了什么祸事。”
“什么祸事?”黄昊听得一愣,急忙来问,杨义倒也笑言:“这事与周东主而言是祸事,与我等倒是好事。你却道是什么祸事,其实事情倒也简单,乃是那县上的县尉谷鸿台受了县令的指派,在华英修起一座什么营地,与那周东主购了不少斧锯钩钉,哪知道拿去之后不怎么好用,还耽误了工期,正巧谷县尉上门兴师问罪之时,见着周东主店里摆着我们铁坊的铁货,于是我等铁坊也才有了这一笔大生意。”
一听事情原来如此,黄昊倒也不以为意,也没去细想那华英村里到底修的是什么营地,居然要这么多的斧子和柴刀,倒是杨义说完这事之后,却是拉着黄昊借了一步,道:“方才送走了周东家之后,某与老父做了商定,决意将铁坊的一成干股,寄在县中大押司杨忠的名下,黄大你道如何?”
黄昊听得这名字,却是脑中一空并无印象,便也问:“大押司杨忠?是我杨家村人么?或也是弘农杨氏?”
杨义忙也摇头道:“此人是益州杨,跟我们弘农杨早就出了五服。此外,若是寄在这杨忠名下,也是有些好处的,我父叫人探问得知,如今黄泥岗、白泥滩和华英村的铁户执照都把持在他手里,若是得了这三户执照,再加上本村的执照,一年最多可以核销八千斤的铁榷税,这便是好几百贯钱了。”
这宋代禁榷中的食盐、酒、铁、茶叶、矾等都是继承于前代,由国家专门经营并征专门的榷税,不过由于铁器乃是重要是民生资料,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免税的制度,也即是由官府定点的铁户每年都可以购买一些免税的平价铁料,用来制造和修理农具,以便本地百姓耕作农事。
听得老族长已经想得这般周到,黄昊自然不会反对,便也顺便与杨义商量了几句购买铁料和煤炭的事情,也就将人打发走了。
接下来的几天,即便是黄昊做了细致的分工,但问题还是接二连三的出现,首先就是黄昊要求的标准化工艺难以达到,一把柴刀的坯子在初裁时控制重量在三斤上下倒也容易,可是经过了夹钢、修形、研磨这些打制的程序后,得到的成品在重量甚至外形上区别可就大了,就比如说一日时间同批生产的十把刀里,有重达二斤十二两的(此时一斤是十六两),也有轻得只有两斤八两的,这一旦刀体打成而重量误差太大,也不能再去增补,所以根本做不到后世那般一样大小、厚薄和重量的标准化生产。
其次就是,锤子兄弟俩毕竟还只能算是熟练工,根本达不到铁匠师傅的基础标准,所以他们搞出的产品,次品率相对还是有些高了。
至于最后一个问题,倒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也就是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经过了这几天的磨合,在发现铁坊的工作也并不是天天都能热血沸腾的大炼钢铁之后,如今倒也冷却了下来。
而黄昊也终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技巧还很是欠缺,都已经这么多天了,都还没拿出一套组织生产的章程出来,只是知道指使这帮人闷头傻干,如何能成大事?
于是黄昊又只能闷头拿出个管理章程,可当他弄了两天,好不容易攒出了一分能有一千多字的生产管理章程规定时,拿着写满字的一叠草纸他脑子突然一抽突然想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目前工坊里真正算得上认识字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杨义!
至于第二个问题则是:黄大本来不读书!
所以想来想去,黄昊只能随手把草纸塞进了炉膛,然后腆着脸去找了杨普,提出他想让村里的杨氏私塾里的先生抽空来工坊教认字。
“黄大,你的意思是……让铁坊里的人都进学?”老族长被这个要求弄得有些发愣,读书这种事可是庄户人家的大事,区区佃户贫农若是家里没点依靠,谁人敢随随便便去读书?便是他杨家村里的杨氏族人,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私塾去读书的,如杨汉柏这等长房嫡孙也不过幼年时去过几年蒙学,认得半本论语,发现不是读书料子也就将他放马南山了。
黄昊却是急忙摇头道:“不算进学,就是认字!这铁坊的徒工日后做起活来,怎也要认识一些打铁用得上的字,什么丈尺寸、刀剑枪,一二三四五,鞭锁锤杖棒。”
听得如此一说,赵普倒是觉得有理,想想便也应承下来,问选在什么时候来与学徒们教授的好,黄昊想想便也道:“晚上即便点灯也打不了铁,不如每日晚上教授一个时辰可好?”
赵普倒也答应下来,反正如今私塾的先生也是杨家子弟,也不用铁坊这边破费什么,直让公中多出了两贯钱做束脩也就成了。
于是从冬月十七这天开始,村上私塾的先生杨瑞便也正式来到铁坊开起了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