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窦义
邢捕头刚走,婉莹就埋怨道:“你的伤还没全好,怎么就接下这么难办的事啊。要不要我再去找爹爹借府兵帮你?”
赵火叹了口气说道:“我也没办法啊,知道有水怪害人,总不能放着不管吧。这次的事并不是人多就有用的,再说有捕快呢,就不要麻烦你爹爹了。”
雪儿关切的问道:“赵大哥,你受伤了啊,怎么不早说。我会治伤,让我看看吧。”
赵火回道:“我那点小伤已经好啦,不用麻烦了。”
广仁和尚也关切的问道:“抓到水怪衙门会奖我们多少钱啊?”结果得到的是三个人的白眼。
赵火仔细盘算了一下,觉得要救鲛人的话最好今晚就动手,万一鲛人所说的蜀山道士回来了就不好办了。而要救鲛人,必须先弄清楚那豪宅的情况,所以现在就得去趟那里察看下。
于是他问雪儿:“雪儿,你还记得关鲛人的那豪宅在哪里吗?”
雪儿听到赵火要去救鲛人,那叫一个心花怒放,不过她说自己昨晚逃出来后到处乱转,又被那帮无赖带着走来走去的,有点记不清那宅子在哪了。
婉莹问赵火怎么了,赵火就把鲛人的事大致说了一下,婉莹听说那富豪姓窦,就说:“京城确实有位很有名的富豪姓窦,我知道他的宅子在哪里。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带你们进他宅子里去。毕竟再有钱的人也得给怀王面子啊。”
赵火想了想,如果能直接进宅子里去,那是再好不过了,可以里里外外都探查清楚。不过如果他们莫名其妙的跑人家家里去,然后第二天人家发现家里的妖怪丢了,想要说这其中没关系,恐怕没什么人相信阿,这样一来岂不是给怀王添了很多麻烦。所以他谢绝了婉莹的好意,只要她带着他们找到那宅子就行了。
不过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进那宅子也能把地形什么察看清楚呢?如果自己会飞就好了,赵火这样想到。突然他想起,可以让黑猫去,一只猫闯进人家家里,也不会显得特别突兀阿。
把计划定好后,赵火跟众人说了一下。因为日落之前要跑去好多地方,婉莹把偷偷跟在身后的护卫叫了出来,让他们赶紧把府里的马车借出来。
马车过来后,四人上了马车,先去王老太家找黑猫。
四人坐在车厢内,赵火想到,晚上如果能把鲛人救出来,最好也得有辆马车。因为鲛人不能走路,把她扛回去就太费力了,还容易被抓住,如果有辆马车那就轻松多了。不过不能用怀王府的,被人看见的话怀王府就说不清了。
……
……
路上闲着没事,婉莹把他所知道的窦家的事告诉了众人。
那窦家发家是在上上一代,当时的窦家主人名叫窦义,是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
相传他十三岁时就开始做生意。
那时有位亲戚来他家做客时,带来了十几双特产丝鞋做礼物,送给孩子们。其他小孩都争相挑拣,只有窦义不动。他等大家挑完,拿了剩下的一双,到集市上换回了五百钱,然后用这个钱去铁匠铺打制了两把小铲。
之后他利用伯父的权力,借了一间庙院,说是要学习。其实是每天用他那小铲在院里挖沟、打水、浇灌,播种他收集来的榆钱。
等到第二年,榆树苗已长到三尺多高,他将枝条茁壮直挺的留下来,剩余的砍下来卖。
之后每年都卖掉一部分,等到第五年,榆树苗都已长大成材,把它们当成造房子或是造车的木料来卖,赚了三、四万钱。
有了这笔钱,窦义更是能放开手脚做生意。他发明了一种用来烧火的东西——法烛,据说比普通的柴薪火力强一倍,然后雇佣了很多小孩帮他干活,制作“法烛”,由此赚了一大笔钱。
他最令人惊奇的一笔生意,是买下西市边上的一处无人问津的荒凉之处。
那西市可是京城中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但就是这样的地方,周边居然也有一处十多亩大小的低洼之地,被称为小海池,是一个倒放垃圾的地方。
窦义经过那处时,觉得在这样一个闹市之中放个垃圾场太浪费了,于是买下那块地。那块地的主人觉得那块烂地实在没什么用,很便宜就卖了。
窦义买下那块地后,为了把那洼地填上,想了一个妙招。他在洼地中央竖了一根木杆,杆顶悬挂一面小旗,又在洼地周围搭了几个小铺子,雇人做一些煎饼、团子等食物。然后他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游戏,游戏内容是让孩子们投掷瓦砾,击打木杆上面的小旗。击中的,奖给煎饼、团子吃。
参加游戏是免费的,周围的孩子自然是趋之若鹜,争先恐后,不出一个月,所掷的瓦砾就将洼地填平了。
之后,窦义在这块填平的地皮上建造了二十间铺面,租出去,每天光房租就能收到几千钱,后来那块地方被称为“窦家店”,成了繁华市区,而窦义的名声也经此事传遍了京城。
众人听完这窦家的传奇故事,个个啧啧称奇,这窦义不愧是数一数二的富豪,脑子里的想法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不过赵火对于金钱并不太感冒,他觉得只要足够吃穿用度就行了,真给他很多钱他都不知道该怎么用。
李婉莹从小锦衣玉食,什么都不缺,很少需要去外面买什么,对金钱其实也没什么概念,反正家里有着用不完的钱。
而雪儿对金钱就更陌生了,之前爹妈在时,爹爹给别人疗伤,都是收些病人送的食物之类,从没有见过钱这种东西,她还是到今天才知道问别人买东西是需要付钱的。
四人之中只有广仁和尚对金钱比较执着,毕竟他还打算存钱在京城买间房子呢,今天听到窦义的传奇经历,对他来说感触颇深,也更激发起了他要为富一方的雄心壮志。
四人正聊着,马车停了,王老太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