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心学大师
赵昺有制订国策、重建国家系统、战争策略三件大事想得到杨太后的支持,但第一件事,刚起了个头,就遭到了杨太后的反对。
杨太后不着痕迹,只是将心学大师陆凤鸣请了来。
从崖山开始,就发现皇上的行为有点反常。杨太后请来凤鸣大师,一则是给皇上讲课,二则是想请凤鸣大师看看,皇上的反常行为到底该怎么解释?
过得一阵,心学大师陆凤鸣到了。
“臣陆凤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微臣参见太后,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陆师平身,赐座。”
“谢太后。”
君臣相见,赵昺已将陆凤鸣打量清楚。只见这位心学大师,约有六七十岁,白眉白须,两道寿眉长有三寸,颌下长须约有两尺,身材高大,肩宽臂长,左手抱着一本厚厚的书,右手拄着一根虬龙藤杖。身着青色儒服,一派学究模样。
陆九渊早已见过太后,此时微微一瞥,也看清楚了幼主的形象。只见幼主身着五爪金龙的锦袍,粉团团生得甚是白嫩,眉宇清奇,含着淡淡的忧色,双目灵动,带着审视万物的龙威。身体略显瘦弱,脸上稚气犹存,竟是让自己看不清晰。
陆九渊祖传的心学,见人识人,那是看家的功夫。一般的人,只需一眼,他便知道此人心性如何,命数怎样。
但初见幼主,竟是看不真切。
陆九渊暗自心惊,忖道:“据传天子有真龙之气护身,看来此说不假,不然以自己的眼力,怎会看不清一个才八九岁的少年?”
正在想着,杨太后开了玉口。
“皇上,还不拜见师尊?”
话是向赵昺说的。赵昺微微一笑,走下龙榻,向陆凤鸣微微一揖,道:“学生赵昺,见过师尊。”
赵昺这一拜,陆凤鸣的帝师之位,算是定了。
陆凤鸣受了皇帝参师之礼,才站起来扶直了皇上。
杨太后见赵昺毫不推托,就拜了帝师,心中高兴,道:“皇上第一次见师尊,哪能不备拜师礼呢?锦弦——”
锦弦就是太后的贴身女侍,年方十七,生得娇俏大方,婷婷玉立。听到太后召唤,赶紧捧了玉盘上来。
玉盘上面一对玉如意,一串朝珠,两锭黄金,两匹绸缎,一根金击子。
虽是流亡朝廷,但赏赐一点都不含糊。陆凤鸣谢过太后,从玉盘上取了金击子,其它的却推了回去,道:“大宋艰难,这些赏赐,就换成军饷,多招几个将士吧。”
杨太后轻轻一挥手,锦弦将东西收了回去。
“大师忠心,本宫与皇上,谢过了。”
两人客气,赵昺却看着陆凤鸣手中的金击子。在西游记里,这金击子原是敲下人参果的必备之物。上面用金击子敲,下面用玉盘接。要换了别物,人参果就跑了。现在母后赐了大师一根金击子,什么意思?
哒!
陆凤鸣将金击子在手心里轻轻敲了一下,面容一肃,道:“皇上,太后赐臣金击子,是赋予臣管教之责。以后课业,皇上如有松懈,臣便用金击子管教。今日先行讲明。”
……
赵昺无语。不知不觉之间,母后和陆凤鸣便在自己头上悬了一根金击子,这都哪儿跟哪啊?
赵昺一声苦笑,道:“老师尽行管教便是。”
杨太后道:“好了,你们师徒以后有的是时间,课业之事,本宫就不管了。今日请凤鸣先生来,是帮皇上参详一些想法。皇上,刚才你说的几件大事,何不说给老师听听?”
母后行啊,怕一个人说不过我,搬了一个大师出来了。赵昺更加谨慎,先整理了一下想法,才郑重说道:“老师,您学贯古今,可否说说我大宋落到现在的地步,根本性的问题有哪些?”
赵昺来就放了一个大招。
陆凤鸣轻捋长须,淡淡的道:“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儒生误国。”
儒生误国?这个答案很是出乎赵昺的意料。
“哦?老师尊的也是儒道,不知为何有这样的讲法?”
陆凤鸣道:“臣尊的儒道,是心学。朝廷一贯用的儒生,则是理学。二者大不相同,自不能同日而语。”
陆凤鸣接着阐述了一番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大意是说大宋所重用的文臣,虽有寇准、李纲等名相,但误国误民的更多。如眼高手低司马光、王安石,中庸无能的陈宜中、张世杰,奸佞之徒蔡京、秦桧、严嵩等。而之所以有这个结果,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心即天下的道理,更没有修行良知。
心学何等深奥?赵昺一个穿越过去的现代人,又哪里听得懂?陆凤鸣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赵昺只得了一个结果:不明觉厉。
陆凤鸣足足讲了半个时辰,才收住话题,道:“皇上,臣这个回答,是否满意?”
“啊啊,满意满意。”
赵昺本想将话题引到大宋的国策上面,现在发觉,就算引了过去,也会被大师驳得体无完肤。
陆凤鸣道:“皇上如能懂得一二分,也就不错了。不知皇上想说的大事,又是什么?”
大师就是厉害,一眼就看出自己连一二分也没听懂。赵昺小脸微微发烫,摸了摸鼻子,道:“听了老师刚才的一席话,学生所想的大事,就不是大事了。容学生再仔细斟酌斟酌。”
陆凤鸣道:“三思而后行,很好。不知太后、皇上还有什么垂询?如没有的话,臣这就回去准备皇上的课业。”
杨太后看向赵昺,赵昺摇了摇头。
杨太后道:“皇上课业之事,就拜托凤鸣大师了。”
“如此,臣告退。”
陆凤鸣站起身来,施礼退出。
赵昺空走了一遭,也向母后告辞,回到了自己的寝宫。
赵昺走后,陆凤鸣又回见了杨太后。
杨太后道:“大师,可看出来些什么?”
陆凤鸣今天还肩负着探察皇上的使命。
“回太后,”陆凤鸣道:“今日皇上没有说几句话,能看出来的不多。但有一事,可以明确。”
杨太后道:“何事?”
陆凤鸣道:“皇上想将大宋打散重建。”
杨太后一惊,道:“有如此严重?”
陆凤鸣点点头道:“确乎如此。”
杨太后道:“现在朝廷如风中烛火,稍有不慎就会烟消云散,哪里禁得住那么大的折腾?大师,有何良策?”
陆凤鸣道:“大宋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确实需要去探究根子上的毛病。但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解决那些毛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皇上年轻,锐气十足,很多事情都想一步到位。但知易行难,世事没有皇上想的那么简单。臣恳求太后明白担起监国重任,在皇上和大臣之间,起一个缓冲的作用。”
杨太后道:“前日陆相等人也这样说。既然大师也是这样看,那本宫就与几位重臣商量商量,将监国之事早点办了。”
陆凤鸣道:“当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