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九章 没事水一贴
“老魏啊,这次真是多谢了,多谢你拉了兄弟一把。”
随意的话语,显示出说话者的熟络,作为皇帝的两个情报头子,骆思恭和魏忠贤不可谓不熟悉。
“呵呵,老骆啊,不是我说你,你这锦衣卫近些年确实不太像话了,像宁波这么重大的情报都没人飞报过来,确实该整顿了,这次看在你的面子上,我给你带过去了,但千万别有第二次,多了我可不敢兜着。”魏忠贤慢悠悠的说道,这样对别人说教的机会可是很少的,特殊的感觉让他心里有些暗爽。
“是是是!你说的对,我确实疏忽了。”骆思恭一个劲的点头,“我回去立刻就改,八百里加急确实落后了,马上就改用信鸽,这个方面还得老魏你帮衬帮衬啊!”
“好说好说。”魏忠贤大度的笑着,眼睛眯起来,显然骆思恭的态度让他极为受用。
这次宁波港口发生的事情,其实只是东厂最先发现的,而锦衣卫,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消息汇报过来,之前骆思恭在汇报时的说辞,全都是他编的,完全是未来免除责罚,当让,其中魏忠贤也搭了把手,没有拆穿。
两人再次寒暄了一会后,就此分别,等出了皇宫之后,骆思恭才终于能喘口气,这次的一劫终于躲过去了,不过答应魏公公的事情,还是要尽快办好,免得的多生事端。
骆思恭这样想着,忽然感觉背后有点凉,他伸手一摸,竟发觉后背已经彻底湿透了,黏答答的,都是汗水。
“锦衣卫确实该改了,办事实在是太慢了。”骆思恭慢悠悠的回到了锦衣卫大堂。改革锦衣卫,这是个大事,自己最多提一提,真正拿主意的,还是陛下,自己还是先将这次的彻查事情办好吧。
“来人,召集所有人头领,到大堂议事。”回到大堂后,骆思恭下,锦衣卫这头可怕的野兽,开始苏醒过来。
当夜,锦衣卫指挥使衙门灯火通明,人影攒动,直到天明。
视线重新回到乾清宫中,骆思恭贤退走后,皇帝朱由校盯着年轻的铮臣看着,似乎在考量着什么。
而杨涟也不动神色,低头垂目,任由皇帝打量着,他这回以不变应万变,虽然不知道皇帝这个时候传召自己过来干什么,但表现的镇定自若总没有坏处。
“朕欲晋你为五品大夫,为帝国日报主编,你可愿意?”沉默了一会后,朱由校开口说道。尽管海军舰队的是让他糟心无比,但他依然不会耽误正事。
“五品大夫?”杨涟起先是一愣,待听到后面的话,才反应过,皇帝这是要他入内府。大夫是内府的五品勋阶,等同于知府,当然权利没有那么大,但地位却是一样的,这些早在朝廷的邸报中就通报过来。
至于后面的帝国日报主编,则是他的差遣,这个职位没有任何待遇,只是表明他的权责范围。勋阶确定他的品级待遇,差遣确定他的工作范围,这个官职任命形式,和宋朝有些相似了。
“臣谨遵上谕。”杨涟脑海中想着这些内府的规制,手上动作却不慢,皇帝话说完,他就领旨谢恩。
“你不要小看这个职位,朕明确的告诉你,这是一次对你的锻炼考核,朕想看看,你在这个位置上,能做出什么样的成绩来。”朱由校非常直接的说道,直白的话令杨涟脸色微微一变。
“朕任命你为帝国日报的主编,不是让你过去审稿的,而是让你去想办法,将帝国日报给发展起来,在全国发售,将影响力扩散到整个天下,只要是帝国影响力所能够达到的地方,就有帝国日报的身影。”
说完这段类似于对未来预期的话,朱由校将一叠报纸扔到了杨涟的面前,“你看看,这些报纸上面的文字,除了歌功颂德,还是歌功颂德,朕创办面向大众的白纸,不是为了看这个,而是需要影响力,通过报纸这个渠道,去影响整个天下的百姓,让他们倾听朕的声音。”
杨涟弯腰捡起报纸,看着说的唾沫横飞的皇帝,对方似乎冲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又开始了自己热血沸腾的讲述。对于皇帝这种状态,他隐约有些耳闻,似乎涉及到什么新事物时,皇帝都会这样,变得有些癫狂,或者往好一点说,叫虔诚。
翻了翻报纸,这上面的东西确实如皇帝所说,没有什么新意,全都是味同嚼蜡的东西,这几期报纸他也有看,除了上面偶尔披露出来的,关于皇帝打胜仗或者一些招工广告,就没有什么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朱由校没有注意这些,而是依然在继续自己对报纸的期望,“报纸在未来注定是一个新的阵地,不,或者说,是影响那个早已存在的阵地的一种新的有效的途径,朕要的不是这种老掉牙的东西,而是能够教化天下百姓,开启民智,让他们开眼看世界的途径。”
“教化天下。”皇帝的说辞,让杨涟心中土地一动,他眼角一抽,似乎想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见他猛然抬头,神情有些惊骇的望向了年轻的皇帝,他此时此刻才明白,这位年轻的有些过分的皇帝,到底是多么的可怕。
下一刻,朱由校就说出了那句他心中已经基本确定,却不敢听到的话语,“朕要用报纸影响他们思想,掌控天下的舆论。”
是啊,舆论,一个看似无关紧要,但却潜藏着可怕力量的词语,东林靠他崛起,士林靠它掌握了乡间的权利。
杨涟沉默了,他没想到,这份小小的报纸后面,隐伏这皇帝如此庞大的野心,他是要将这块千百年来,一直为世家大族和读书人所掌握的阵地,捏在自己的手中,若真的让皇帝成功,这片土地,还有谁能阻止他?
想到这,杨涟沉默了,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就此投靠皇帝,背叛自己所属的阶层么?可是自己不背叛又能如何,皇帝换个人来还是可以做的。
朱由校停止了自己的诉说,他也注意到了杨涟异样的沉默,而很显然,他猜到了对方的担心,不就知道舆论掌控权的转移么。
想着这些,他再度抛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劝说杨涟答应的杀手锏,“报纸,不仅能引导舆论,还具有一定监督监察的职责,当你手下的人经过多方探查,发现了某些黑幕而披露出来时,可以引导相关部门去调查,可以将之公之于众,让其自觉于天下,也可以将某些百姓的苦难公布,让有能力的人去帮助他们。对于这样暗地里探查民情的人,朕称之为记者。”
“报纸,是一个彰显公正的地方。”朱由校总结道。
听到这些对于记者的描述,杨涟眼睛中顿时异彩涟涟,没想到一份小小的报纸上面,竟然还有这么多的花样,彰显公正,这不就是自己一直追求的东西么。而且可以将地方的、官员的黑幕公布,那么换一个对象呢?
比如……勋贵,比如…….皇亲国戚,再比如…….皇帝!!!
当皇帝做错了,是不是可以将之公布,让其***,以此劝谏呢?杨涟很聪明,他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这么多,这么深。
“臣…..明白了,微臣定不负陛下所托,一定将帝国日报发扬光大。”杨涟深深拜道。
“明白就好,明白就好。”朱由校高深莫测的笑了笑,挥手让他退下。杨涟的反应被他一直看在眼里,他在想些什么,朱由校大概也能猜到,作为从咨询发达社会出来的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对方打着什么目的呢。
这些都是后世媒体玩剩下的招数。不过对此,朱由校并不会有太多的限制,既然在权利上,自己打破了皇帝和大臣的制约,那么就要建立另一种监督制约机制,尽管这个机制很脆弱,但也比较有效,不是么?
至于杨涟打的注意,朱由校并不在意,他也许不知道,有一个招数,叫做资格审查,不是什么人都能开办报纸的,还有一个招数,叫做国家机密,不是什么消息都能在报纸上刊登的。
送走杨涟后,朱由校回到了书房,开始执笔写文章,既然军队要等待组建,不可轻动,那么舆论的造势就先开始了,先用强大的舆论攻势,让整个帝国的臣民来一场头脑风暴,到时候各种改革的阻力会小很多。
写着写着,朱由校自己都忍不住窃笑起来,他不知道,当明朝的士大夫看到明天的焕然一新帝国日报时,会是什么反应。当帝国日报这几期传遍整个天下时,会产生何等的影响。
“生活,真是美好啊,没事了就写点东西,水上一贴,惊起一些风浪,也是挺有意思的。”朱由校惬意的想到,他决定,以后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多干干,不然等他们见识逐渐丰富、开放的时候,这样的有趣的事会再也没有的。
第二三零章改变
杨涟出了皇宫后,径直来到了帝国日报的编辑部,那是位于大明门外的一栋两层小楼,位于各个部门的后面,一个僻静的位置。
“从今天起,我就是帝国日报的主编,全权负责帝国日报的发行事宜。”走进门后,杨涟对着大小猫两三只的编辑部成员说道,淡然的语气,放佛是在说一件小事。
“现在,我说,你写。”杨涟指了一个年轻的文书,然后径直开始念叨,那是一片精致的八股文,是杨涟多年经文的研读心得,虽不精深,但颇有新意,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杨大人,这是陛下让咱家送过来的。”等杨涟念叨完后,忽然刘若愚的声音出现,“陛下让杨大人明天将这份文章刊登在第一版。”
“好的,刘公公,我会办理的。”杨涟结果文稿,一看之后,便脸色数变,极为精彩。
“你们都还看什么,还不出去采访?”回过神来后,杨涟发现编辑部的人都盯着他看,不由怒吼道。
“采访!?”几名秀才编辑相互对视一眼,不明所以。
“就是大街小巷的去问,问军人,问官员,问百姓,问他们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所有人都去,天黑之前每人给我交一篇稿子上来。”杨涟再度怒吼道,所有人都被他气镇山河的气势给赶了出去。
“呼!舒坦多了!”看着手中皇帝写的稿子,杨涟不禁摇头苦笑,“这样的文稿,也不知道会惹出多大的乱子。”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报童就开始沿街叫卖了,有的发展出了指定的客户,更是直接跑过去,将报纸放好。
左光斗起来之后,也买了一份报纸,作为杨涟的好友,在对方上任后的第一份报纸,总得支持一下。只是才看了一眼,他就噗的一声,将嘴巴中的早点给喷了出来。
只见当先头版写着斗大的标题——论变革之必要。
“时移而世易,世易而事变,自恒古以来,未有长久不变者,大明立国两百载,其典礼制度,皆从国初,至今风俗人情已便,然制度仍未改也,吾窃以为不妥。”
不妥,不妥你妹啊!
左光斗真的很想这么吼一句,然而良好的教养,让他终究还是没有当众发作。他快速的将这片文章浏览下来,文章不长,通篇都是在将变革的必要性,更是那国初的卫所和现在的卫所做比较,说不变者就是这样的下场。
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对方那指点江山的口气,姿态摆的极为高调,评论先皇,纵论古今,简直是不要命的典范。
他翻到最后,看了下著名,叫开疆拓土,很陌生的一笔名,而且行文风格也和他脑海中的人对不上号。
寻摸了半天,他也摸不准这作者什么来路,最终只能摇头放弃,“这家伙,这是嫌现在还不够火热,再添一把柴火么?”
皇帝在登基那天就说了,他要改革,当时碍于红丸案无人反对,而今失态平息,反对的风潮渐渐泛起,而这篇文章又来这么一出,为变革吹捧,寻找理论依据,这是彻底的激化矛盾啊。
“真是风雨欲来啊!”左光斗砸吧了下嘴,继续往下看去。
后面的文章就有趣多了,多是些介绍性的,有介绍辽东的,简述那边的新政策,说只有有人移民,就有分的土地,而且在那边种田免税,一辈子都不用交税负。这则文章看的左光斗眼角直跳,“吹牛的吧!”
心中这么想着,但他确地却隐隐有几分相信,这可是帝国日报,是皇帝的喉舌,上面是不可能有假消息的。
“孙稚绳好手段,帝国日报流传深远,在这上面吸引移民,当真是一本万利。”看着上面介绍辽东地理风情的文章,左光斗不得不说一个服字。
就在他这么想着的时候,他旁边的街面上传来一阵喧闹,左光斗牛头看去,却是一位青衣秀才,正拿着一份报纸,大声念着,而内容,正是辽东这一篇。
秀才还没念完,街道上就嚷嚷起来。
“哎,这的免税么?还是一辈子都免,哪里会有这么好的事情啊!”
“这是真的么,辽东的条件这么好啊!”
“是啊,是啊,要是去的话,怎么去啊!”
“秀才,说说,上面写了咋去不?”
“上面说了,去警局报名,到时候人多了,会统一送过去的。”秀才大声的喊着,他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聚集起来,都是问这个的。在不远处,另一位年报纸的人也是这样,这里是天子脚下,读书认字的多了去了。
“这……..”看到这个情况,左光斗目瞪口呆,他料想这篇文章会引发巨大的轰动,但没想到这个轰动来的这么突然,远远超出了他的估计。回过头,他看向自己好友写的那篇经义,心中突然火热起来,若是自己的著作能够在上面刊登,让如许多的人观看的话……
今天这一版报纸刚一发售,就让许多人惊叹,那篇为皇帝变革的鼓吹的文章,辽东免税政策,杨涟的经义,太医院的介绍,无不让人大开眼界。无数京师地界的读书人都在议论,有吗太医院伤风败俗的,有琢磨是不是去辽东应招的,也有些佃农商量是不是去辽东开垦的。
总之,今天这份报纸成为了整个京师讨论的对象。自那之后,帝国日报便风格大改,每三天一期的报纸,不在是以前的官样文章,全部都换成了各种宣讲介绍的版面,有各种经义的讨论,有海外风土人情介绍,有各地奇闻趣事的描述,还有辽东各种政策的宣传。
而帝国日报的规模,也在杨涟的手下日渐膨胀,他在各个省城开设分社,出了搜集各地的新闻外,便是将最新一期的报纸用快马送达,然后当地印刷,这样虽然越远的地方会有延期,但为了日报的影响力,也顾不得许多了。
记者制度也在逐渐的推广,每个省份都有,他们到处跑着,搜集各地的信息,随着帝国日报的逐渐完善,朱由校除了厂卫外,又多了一条信息来源。
而杨涟,也在这日渐繁忙的工作中,体会到宣传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