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大胜
大司马一声令下,鼓声更响。
整个巴军追逐着前方的敌人,像是在驱赶着羊群的牧羊人,又像是在丛林之中围猎的猎手。时不时一些敌人跑不动了,或者是被追上了,总之但凡有一点的停顿,迎接他的就是一枪,一剑,一滩血和无边的黑暗。
乌应联军乱了,大乱。
因为应人的逃跑,原本就因为主将受伤而士气下降的乌人也崩不住了。他们扔掉了木盾,扔掉了长矛,丢掉了一切影响他们跑路的的重物。他们转过身体,头也不回的向后跑。从将军到士兵,所有人都无心恋战,他们放弃了反击,放弃了防御,只为了能更快一点。速度就是生命。
他们疯狂的跑,没有人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心思,也没有时间让他们笑话别人。
除了元罗,跑在整个乌应联军最前面的当然是最开始就逃跑的应人军队。他们一开始还心有戚戚,现在眼见主将元罗都策马狂奔,转头跑向义城,一个个像是红了眼,跑的腿都没了知觉。
他们当然看到了元罗即将回到城中,他们当然也看到了那只天外飞来的箭,跑在最前面的应人士兵刚刚想张口提醒他们的主将小心,然而没有等他张口,箭就贯穿了元罗的身体。
跑在前面的几个应人看到了主将的落马,看到了他的落水。他们的恐惧一层层的加深,脚也不再受身体的支配,一直支持着他们的求生的本能似乎一下子被抽走了,绝望的情绪逐渐替代了恐惧,连策马飞驰的主将都跑不了,何况是他们?
他们觉得有些累了,他们不想跑了,跑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担心着身后随时会来的冷箭,他们停下了脚步。
无力,无助,恐惧,绝望。
复杂的情感在这一瞬间宛如火山般爆发。
这是人性的脆弱,人就是这样,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可是,跑在最前面的应人看到了元罗的死,后面的应人和乌人却没有看到元罗。他们依旧埋头在跑,等到他们越过这批应人的时候,前方什么都没有,平静的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没有元罗,没有马,也没有箭。
他们想当然的以为主将没死,而是跑回了城中。
身后的乌应联军当然也看到了前面站着不动的几个人,他们一定是跑不动了。
如果说整个乌应联军是一股浪花,那这几个人就是浪头,不是他们想停下就能停下的。
乌泱泱的一片人马涌了过来,裹挟着这几个人继续的向前跑,其中一个人是真的不想跑了,他努力想成为浪中的一块顽石。然后就是一推,一带,身子被推倒了地上,他不想跑可以,但他不能挡着别人。
所以他倒下了,成百上千双脚从他的身体上踩过,他死了。
李仲辰还在原地,后面的追逐战已经不需要他了,他此时骑在黑马之上,梨花木弓依旧挂在马身右侧,纯均剑也已经归鞘,他处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位置,视野开阔,轻易就能纵览全局。
乌应联军终于跑到了护城河边,一路之上,被巴军杀死,被自己人踩死的士兵足有三五千,但他们不在乎,还活着的人觉得自己终于要跑回城中了,心中怀着逃出升天的窃喜。
可是,义城的城门很小,连带着城门外的路也很窄,如此千军万马一起跑过来,一时之间根本不能通行,所有人都抢着要先走,求生的渴望逼迫着他们向前,于是乎悲剧发生了。
一个乌人被身边的战友一推,脚步一滑就跌入了旁边的护城河中。他想让旁边的士兵拉他一把,右手拉住了这个人的衣襟,可谁知,这一下子竟然也把身旁的人拉了下去。有了第一个,自然就有了第二个,一时之间,全是落水的声音。
然而,即便是这样,还是有更多人在向前面挤,他们知道,留在后面,只能迎接长枪。这就像是春运,明知道越挤越是不能通行,可人们还是控制不了自己急切的心。
大司马程城也骑马赶了上来,全军前压,指挥中心自然也要前移。他看到了前面的李仲辰,他来到李仲辰的身旁,暗道一声大王的气质变了,随后便是一挥手。
巴军的鼓点随着大司马的挥手再次发生了变化,整个巴军突然停了下来,不再乱成一团的追逐。巴军渐渐聚拢成一个方阵,长枪兵在前,弓箭手在后,一排一排的迈着整齐的步伐把乌应联军向义城方向逼退。乌应联军的压力一时之间又变大了。
李仲辰中军之中拿着铁剑的精锐都回到了他的身边,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现在前方已经不再需要他们,现在他们要做的是保护大王。
当然,李仲辰现在是一点危险都没有,他和乌应联军相隔二百米以上。
“传令兵,命令前方的弓箭手自由射击。”李仲辰看了看眼前的形式,发出了今天他的第一个命令。
很快,所有的弓箭手都收回了手里的青铜剑,拿出了自己熟悉的长弓。他们一个个瞄准目标,开始了自由射击。
乌应联军现在就像是活靶子,一大片人挤在城门口,一箭过去就能穿个糖葫芦。即便是哪些不幸落水的人也不能幸免,只要他们一露头,迎接他们的就是一支长箭。
血花在乌应联军之中绽放,三十几米的城门前,仿佛成为了人间地狱,只有处在前方的寥寥数人跑回了城中,剩下的大部分人都在这狭窄的城前土路中挣扎,面容扭曲,死状各异。
李仲辰的眼睛微微闭上又猛的睁开,他已经不是初来的那个猥琐宅男了,他见过了血,他的心变的一天比一天坚硬。
护城河原本是绿的,渐渐的竟然变了颜色,一点点的向红色转变。
巴军的箭雨停了,一排排的长枪兵随着鼓点一步一步的推向义城,城外道路上的尸体被他们一个个的挑入护城河之中。
足足一万四千人的乌应联军,几乎全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