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第166章 外儒内法
“只是当小子真正弄清楚几者间的关系后,不由地被自己的想法给惊出了一身冷汗。”杨涵瑶还在慢慢吞吞的说着,脸上还做出一副略带恐惧与惊愕混杂的表情,然后看着众人闭上了嘴,一副犹犹豫豫的样子。
到底是什么?你倒是快说呀!
杨涵瑶这番作为勾得在场众人无不好奇。都急切地望着杨涵瑶,说实话若不是桑梓远这个名字现在太有份量得话,有那心急得都恨不得上去打他几下了,哪有这样吊人胃口得?
“我华夏一族自称礼仪之邦,自周起,礼的制定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通过礼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礼法,诸如尊卑长幼等;而这些也是维护与稳定世间秩序的法则。如此说来,礼制就诚如叶老先生说得那样,即是德行的规范又是法的约束。”
“而圣人对此也极为提倡。可是既然礼制既是德的规范又是法的约束,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治理一个国家,既要注重政治事功,又要注重伦理劝导?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而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
杨涵瑶说得非常慢,可在场之人的表情也变得五彩缤纷了起来。杨涵瑶的话里有许多现代词汇,但在场得也都不是一般人,稍微琢磨一下也就懂了意思。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杨涵瑶的这些话里包含的意思可就太丰富了。而且一些不知变通者心里对这些言论已起了一点抵触,杨涵瑶这些话有点诛心了。
叶红泽略微一思忖,抬起头时更好与杨涵瑶的目光接触到了一起。见偶像望向自己,他一个激动,脱口而出道:“先生这话的意思是说,其实夫子也知道完全的伦理道德约束是无法治世得,须以法来辅佐?如果这样看来,自汉而起,实际上都是外儒内法,两种手段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
他的话一出口,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外儒内法?!
叶茂德拿起茶盏,慢慢地啜了口茶,他刚刚有所顿悟,心境自然与之前大不相同,这一刻他的心思很澄明得。再加上从政多年的经验,自然知道了自家子侄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从很久以前,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逐步将伦理法制化,以律法的形式规定下来。触犯礼教,得到的不再是道德的评判,而是法的制裁。
叶茂德很清楚这点,心里也清楚,完全的礼是无法治理国家得。只是……他眉头微微地皱了起来,看了一眼叶红泽,心里微微叹息了一声。
族里小一辈中,叶红泽无疑是优秀得。能在短时间内马上体会出桑梓远话里的含义并迅速做出总结,这份急智没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也是做不来得。
只是这份心性就差了些,养气功夫太不到家了。看看人家桑梓远,才十岁,那份从容淡定,那份养气功夫比三十多岁的人都强。将来为官,光这一份养气功夫也将使他成为一个厉害角色!
杨涵瑶心里笑开了花,叶童鞋这可是你说出来得啊!看看在场之人,已有人脸上浮现怒色。敢质疑圣人提倡用“礼”之外的东西来治世?等着被迂腐者围攻吧!
不过嘛……这叶红泽倒是可用之才,能通过自己寥寥几句,就这么快找到重点,做出总结,不容易啊!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不少的读书人其实都是很天真得。
他们天真得相信着只有按照圣人说得去做,那就一定能得到一个大同世界。想法是不错,可惜他们忽略了人性,忽略了实际。
德的规范是为了法的约束,简而言之,人活在这世上就不能太自由。自由是有限度的,哪怕后世整天举着民主自由大棒的美国。
人一旦少了约束,就容易变得狂野,而社会也将会陷入混乱不堪。纯粹的以道德治世从来都没有过,只要人性中的欲还在,就绝对不可以将社会的和谐寄托在人性自我规范上。
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不过用儒家作为掩护,为他们的专制统治提供了坚强的的后盾。
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曲解圣人的学说,反正古代也没标点符号,怎么断句还不是他们说了算?就像民可使由之这句,这样断句,怎么看都不像是孔子的本意。
一个处处讲究仁爱的人,怎么会说出这样强盗的理论来?至于儒家所说得天地君亲师这些不过是在阐述礼,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是伦理上的东西。
而后面的统治者们却在此做了大量文章。这种伦理约束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于是索性随便一扯,来个顿悟啥得,又生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鬼东西来。
于是在礼教之上,就出现了明显的等级约束,进而出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律条。伦理的法制化,将一切封建礼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封建法律都披上了一层“外儒”的仁德外衣,使一切法律都找到了伦理依托。
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外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翻开历朝历代的律书,可以发现,开头都冠冕堂皇地戴着一顶仁德的伦理样式的帽子。
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为统治者的包庇纵容犯罪留下后路,又为法律向每个社会细胞延伸提供了方便之门。只要是统治者不愿惩罚的人,皇帝或者地方官吏都可以轻松地“宥”之,给予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么做,不仅不会有“枉法”的责任,反而显示出统治者的宽厚仁慈,体恤下情。
而当作为社会细胞的家族出现罪犯时,统治者又可以将某个家族成员的罪刑放大为整个家族的罪刑:族内未能很好地执行礼教,以致出此败类!于是灭九族、连座等酷刑都可堂而皇之地用上,“满门抄斩”就是以此为依据得以执行起来的。
试想下,儒家的中心思想不是“仁”么?一人犯错要连累全家,甚至整个家族,这哪里有“仁”可见?在上辈子,杨涵瑶就见到不少人说起儒家一副满脸不屑的样子,各种脏水往上泼,孔夫子何其无辜,被人高高抬起非他本意,说到底也不过是被统治者们利用的对象。
自己的学说理论被人歪解,最后还要承担起不少的骂名,所以工具本身没有错,看是什么人在用罢了。
外儒内法的统治术,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即是人治而非法治——因为从外表上看,一切法都被规范为仁德的范围之内了。法外有情,是封建统治者为自己标榜的资本,而不是破坏法制的依据,就很能说明问题。
哪怕在后世,杨涵瑶生活的那个年代,在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法制观念虽然不断加强,法制也越发健全。可千百年来,外儒内法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残余的影响仍然非常大。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任人唯亲等,还时有出现。在某些落后的地区,宗法思想的残余还相当严重,甚至发展到与国家法律作对的地步,都不能不说是封建外儒内法文化的残余影响。
叶红泽是古人,能想到这一点,至少说明此人不迂腐,不盲从,非常地难能可贵。杨涵瑶忽然有些后悔了,这人是个人才啊!正是自己所需要的人才,那些迂腐书生是无法接受自己后世带来的那些知识得。
想要彻底改变这个世界,就必须先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否则就凭她一人,如何与整个社会对抗?她必须发展出自己的力量,将后世的治世观念灌输给“同志”们,让他们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从而影响整个社会。
或许想法有些太大了,可她心里清楚地知道,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系统的任务想要完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她是女人,没有从政的机会。没有了权利,那就只能学着孔夫子,再走以学说普世之路,广招门徒,以撬动所谓“礼制”的社会。
看着一些人脸上冒出的愤怒之色,杨涵瑶觉得这石头还是不能砸到叶红泽脚上去。这个是人才,是她需要的人才,她得维护一下。
想到这里,杨涵瑶也顾不上自己这样一开口,是不是又会将火力吸引回来的风险了。人才不可失,她必须得挺身而出。
“润云兄也是这么想得么?”杨涵瑶一开口,那些脸上冒出怒火的人全愣住了。
桑梓远难道也是大逆不道之徒?呆愣过后,有人受不了了,怒气冲冲地冲着杨涵瑶说道:“桑先生与润云兄这话未免太过诛心。我等身为圣人门徒岂可怀疑圣人的本意?”
可以看得出这位仁兄看在桑梓远是晋陵名士的面上已极大地克制了自己的情绪。如果换个人说这话,估计早就挨揍了。
别以为书生软弱可欺,无缚鸡之力。一旦有人敢质疑或者给孔夫子泼些“污水”啥得,这些软弱书生顿时会跟打了鸡血一样,从绵羊变成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