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迫服于吉
“我于北海召募医者,品评医术,开设医馆,活人无数。立下功德无数,尚且不敢自言代天宣化,你有何能?也敢说代天宣化?我若在江东,但闻你名,早就将你诛杀了,还会等到此时。”
于吉惊得大汗淋漓,虽然其来到北海不过十数日,但早闻何白在北海的威望。其他地方官员是以淫威、兵马统治,而何白却以善政德行。何白于北海可说是一言九鼎,万众谨从,决不务虚。若真想杀自已就如屠戮鸡犬一般轻易。
于是连连解释道:“老道在江东为了传道,明以符水,暗中也用草药。所医之人大多愈之,不然百姓也不会深信。”
这点何白也知,对医术一窍不通的神棍只能打一枪换一地,绝对不敢在一地长久的待着。于吉与张角一般,都有极高明的医术,只是利用了迷信的方法,吹虚已能,好教世人信道罢了。
只是张角的野心太大,组成了太平道。于吉的野心小,所以江东至今还没有宗教势力的产生。倒是浮屠佛教却有不少的寺庙。
因此,这于吉才是何白可用之人。
在张昭等人的见证之下,于吉与何白就《太平清领道》,进行了一场大辨驳。主要是对世间的万物进行辨论,何白要证明世间无鬼神,修道只是修心,只能满足自已的心灵,不能成仙成神。
《太平清领道》又名《太平经》。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事。《太平经》重新构筑了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无不为”统治术;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提出了财产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指出只有人们信修正道,方可断除灾异而得道成仙;
其实《太平清领道》一书与后世初级的社会主义理论十分相似,只是多了不少神秘的文化。可见中国古人的智慧绝对不逊马、恩。只是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大一统的国家,又有儒家当道,形成不了以民为主的社会主义。
而后世欧洲,一直是如战国般纷乱,思潮大起,教庭不能压制的话,无人能够强行压制,这才有了马、列的成功。
所以相较起来,何白虽然未读《太平清领道》,但是对其中的理念观点理悟更甚于吉。而于吉只能辨说些玄妙之语,却无实例为证。更不能细致的解说清楚,让人一目了然。然而何白却能利用后世的社会主义观点,道教、民间神话故事,与各种杂学知识一一述清。所以通过半日的辨驳,于吉完败。
按照约定,于吉输了,何白将以煽惑人心之罪将他诛杀,因此,于吉此时满面灰白,有气无力的瘫坐在精舍中一动不动,浑然没有起初的仙风道骨与从容不迫了。
张昭不忍,拜道:“主公向以仁道治国,光武帝时,下诏令:男子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妇女从坐,自非不道,诏所名捕,皆不得系。于道长此时已年过百岁,虽有煽惑人心之罪,但本意不坏,且并无大过。肯请主公从宽处置。”
何白饶有兴趣的看着于吉,问道:“常人年过四十不为夭,年过五十而知天命。你已有百岁年纪,尚惧死乎?”
于吉颤危危的拜道:“常言蝼蚁尚且惜身,何况小人哉。若使君能赦小人之罪,小人愿日日向上天为使君祈福,以求使君福寿绵长,子孙满堂。”
何白也不忍心逼迫一个信道老人,于是说道:“好吧,死罪可免。但是我却不放心你返回江东之后,自持天南地北,路途遥远,我却无力处置你,你又重起煽惑人心之事。因此特将你流放在北海,不得返回江东生事。”
于吉这才长长的松了口气,拜道:“多谢使君不罪之恩,小人在北海必不敢再度煽惑人心信道了。”
何白反驳道:“不,凡是劝人向善之道书都是好道,那《太平清领道》上书之义,也有不少可取之处,我也不会完全废止。”
于吉一怔,试探的问道:“使君之意,是允许小人在北海继续传道?”
何白点头随意的说道:“不错,这一百七十卷的《太平清领道》可以在去莠存良后,继续于青州四处传道,导人向善。不过我观你年岁已大,且痴迷《太平清领道》,势必难以分辨何莠何良。这样吧,我就免为其难,收下你这弟子,帮你改良《太平清领道》。并修建太平道观,助你广收门徒,传扬这太平道义如何?”
于吉年过百岁,早已精如鬼怪,之前被何白的才学与威势所降服,一心待死。如今没有死罪,一听何白的言语,顿知何白这是有意收拢自已为他所用。虽然心中忐忑,但也知这是自已的一个莫大的机会。
于吉自得授《太平清领道》后,虽然不慕虚名,但略施手段,就在江东一带如活神仙一般。时有巨鹿人张角以《南华经》诈做《太平要术》,并借用自已的太平道人名声开创了太平道。时人不辨,还以为太平道与自已有关,扬州一带的信徒都被拉拢了许多去。自已虽然恼怒,但势单力薄,却也奈何他不得。
不想张角野心勃勃,在发展壮大太平道之后,竟然有意改天换地。虽然最终军败身死,却也累得自已被误认为是张角同党。幸好自已常在江东,不会轻出,又有信徒帮助,这才无恙。
不料去年时,乌程侯孙坚返乡养伤,怪自已在江东名望太甚,欲诛自已。幸好孙坚不是吴郡太守,在信徒的保护下,自已这才逃离了江东,返回故乡琅琊。然而琅琊黄巾贼不少,却无自已的立足之地,只得向青州而来。不料方来数日,就被何白所迫。
只是幸好,这青州的何使君似乎对《太平清领道》十分了解,所行之政与《太平清领道》所描绘的相差仿佛,于此地传道的话也许会更能令人接受。
只是要不要让何白如张角那般借用已名……呵呵,于吉不由自嘲了起来。当年令宫崇向顺帝献书,不就是希望能得到朝庭的支持么。如今有一州之长支持自已,自已却迟疑什么。
于吉于是大礼拜道:“常人云学无先后,达者为先。使君之才与圣贤仿佛,小人深感叹服。小人愿拜使君为师,师尊在上,请受徒儿于吉一拜。”
何白大喜,上前扶起于吉,笑道:“徒儿年纪老大,拜师后可以无需大礼参见,只需持杖作揖即可。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张角之徒成章,早已洗心革脸,投在我的麾下。他十分擅长传教之事,日后他就是你的助手了。太平道观尚未建成,你可先在北海四处走走,看看我的治政如何,可有合书中之意的。待我有空时,再帮你修改《太平清领道》。”
“多谢师尊,见过成道友。”于吉与成章相互而拜。
何白已任命成章为锦衣卫指挥使,召拢奇人异士轻侠儿入卫。不过这锦衣卫不能如明朝的锦衣卫那般明目张胆,只能隐藏在日后的太平道教徒之中,通过传道,为自已监察领内的一切事物。
锦衣卫只有监察权,并无行动权。如有行动,可以通报暗影卫行事。此两者一主内,一主外。一主监察,一主行动。相对的危害不会太大。
而太平道也可为自已传播信念,更进一步聚拢民心,不使百姓被敌对势力所使用。日后敌方再想煸动青州百姓作乱,有太平道在,机会也会降到最低点。等太平道壮大之后,更可潜入敌对势力扇风点火,让敌对势力辖下的百姓为我所用。
等青州的一切事情都安排妥当后,何白这才向绎幕而去。
……
绎幕的青幽联军一直被袁军压着打,幸好有坚城为凭,青幽联军这才勉强支持住了。
何白刚一入营,公孙越就来禀道:“天明,已经察明,袁绍使者荀湛的确去了蓟城刘大司马处。听刘大司马的属吏,我辽西公孙氏的同族公孙纪言说,刘大司马深恶大兄迫害冀州吏民,使冀州吏民逃入幽州的不下三十万众。刘大司马大力救济后,意欲兴兵攻打大兄,幸被魏攸劝阻了。”
“不过辽西乌丸复叛,此时正兴兵五万骑攻打辽西与右北平,意欲攻我后路。不知此事是否与袁绍有关,我军留守兵马已然坚持不下,堂兄已早一步返回辽西主持。我军主力可能也要退回幽州,还请天明见谅。我已遣人去往魏郡,大兄不日就回。等大兄回后,可能就是退军之时。”
何白眉头微皱,历史中袁绍与公孙瓒之争的确是在近时暂熄的。但是乌桓复叛,这就令人不解了。
今世的大汉可没有再度迫害乌桓人了啊?更因自已之故,册封了丘力居为乌桓人的单于,令他有了一统乌桓的大义。因此汉室只有大恩,没有大怨,这又是为何?
难道是丘力居已经一统乌桓了?在族内安定之下,为凝聚族心,这才发起侵略汉地之战?若果真如此,那就别怪自已对他不客气了。想做五胡乱华的急先锋,以他乌桓人的实力还太弱了些。
何白急忙派人去往中山询问乐彭与李平,看看时常与乌桓人有商事来往的他们,可知乌桓人的内部情况。
不两日,公孙瓒怒气冲冲的回到绎幕城,说道:“我于魏郡破城五座,灭敌近万,毁粮不下数十万石,眼见黑山张燕就要同意出兵助我攻打袁绍,却在此时传来刘虞跟乌桓人的坏消息,着实可恶。天明,此番我回去讨伐刘虞与乌桓,你不会怪我吧。”
何白拜道:“兄长这是哪里话,刘大司马还好,可以控制自已,乌桓人就实在是不知好歹了。兄长欲伐乌桓,我可再令中山支粮三十万石给兄长,务必斩断乌桓人敢伸入汉地的狗头。”
公孙瓒大喜,叫道:“与天明说话就是痛快,刘虞不出兵攻我,我可以暂不去动他。但乌桓人,我定要叫他们知晓,侵我汉地到底有何下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