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 吞武里之战(十)
在距离第一次暹罗军攻城之后的一周,暹罗人再度对吞武里进行了攻击。这一次的攻击规模更加庞大,作为主将的披耶素里阿派率领了两万名士兵,连同暹罗军的马队、战象,朝着吞武里发动猛攻。
披耶素里阿派在总结了上次的失败之后,这一次想出了更多的应对办法。唐人在这一周时间内,征用当地民夫,将被毁坏的城墙修复了一部分,人已经没办法不借助工具直接从上面经过进入城内了。
针对这一情况,披耶素里阿派进行了策略的调整。他凭借兵力的优势,这次将主攻方向分配在了不同的方位。仓促修复起来的城墙,仍比较容易被攻破,所以披耶素里阿派仍将城墙断口作为攻打方位。不过,除了这里外,披耶素里阿派还令人攻打吞武里的西门和北门。披耶素里阿派很明白,唐军的兵力是有限的,如果他在一个方位上投入大量的士兵,那么唐人必然会加强这个方位的守兵,抽调兵力支援,而此时他再从其他方位投入兵力,就能够使得唐人顾此失彼,为攻破城池提供条件。
不得不说,披耶素里阿派的战术还是很清醒而且直观,甚至是带有比较强≈,的可执行性。披耶素里阿派得到了拉玛一世的支持,因为拉玛一世明白,他绝对输不起。一旦输在了吞武里城下,那么暹罗各个有实力的贵族,都可能认为拉玛一世已经一蹶不振,或者自寻出路,或者向唐人谄媚投降。这都是他不能接受的后果。所以。即便拉玛一世给了披耶素里阿派充足的兵力了。对吞武里进行攻势。
当然,拉玛一世也是很现实的。他知道这场战役中,将会有太多暹罗士兵被杀,那么他的嫡系和心腹精锐力量,显然就不能浪费在这场战斗中。所以拉玛一世将自己的精锐保留着,而抽掉了各贵族和将领的二线力量,充当炮灰。
这些暹罗将领们也知道这一点,可是他们也没办法反抗拉玛一世。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交出手中的兵力。
拉玛一世集结了自己手中的力量,也不过是五万左右的兵力了。除了之前损失掉的,相当一部分领兵的贵族,都处于观望的状态,推托了拉玛一世的调令。泰国实行的是封建制度,也就是萨克迪纳制。这种食田规定,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再以身份不同将田地授予贵族官员和平民,甚至奴隶也是有田的。这是因为泰国本身人口比较少,但是田地却非常多。
贵族们没有俸禄。但是食田可以提供他们所需。他们的大片的田地由依附民和奴隶来耕种,大城王朝规定国内平民年满18岁征为新兵。服役两年成为现役兵,直到60岁退役为止。无战事时,现役兵必须每年服役6个月,为乃耕种土地,还要自备粮食。实行萨迪纳统治制度的泰族社会历史上一直存在对依附民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种制度由于对人力的需求,所以对于外国人进入暹罗定居存在宽容。很多华人就来到了暹罗,并得到了平民的身份。同时外国人还不需要服兵役和劳役,用纳税的方式代替。但暹罗男性平民却仍要服役,并且战争频仍,死伤众多,造成了女性比例较高,最后她们与华人移民婚配,也造成了后世泰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带有华人血统。
同样,在萨克迪纳制下,贵族们是兵役的主要承包者,他们带领自己依附民和奴隶组成的军队,为国王效力,拥有比较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所以当拉玛一世需要他们参战的时候,他们撂挑子也是不奇怪的事情。
总之,一个极端情况下,能够扯起一支二十万大军的国家,在面对被唐军打上家门的情况,最终只有五万人了。
第二次的攻城战,一如第一次,披耶素里阿派驱赶着暹罗士兵们不断地向前冲锋着,只不过披耶素里阿派“聪明地”选择了在晚上发动夜袭。他指望黑夜可以遮挡他的兵力布置,并且给唐军的攻击造成难度。
难度确实造成了,由于在黑夜里,大唐海军的战舰没有办法进行准确的射击引导,所以炮击基本上在盲射。这个炮击谈不上什么准头,虽然也给暹罗军造成了损伤,但是爆炸的火光反而使得暹罗军能够主动地去规避着弹的密集区域。因为炮击指向的方位是没有变化的,这就使得炮击的效果大大下降。在城头上的城防炮也是同样的,没有上一次战斗时效果好。
唐人不是没有应对夜战的方法,原本在城头上都有探照灯。不过探照灯只是一束光线,视线还是受限制的。最有效的还是闪光弹。暹罗军的夜袭虽然想出其不意,但是他们一出动,就被唐人给发觉了。这是因为唐人在城外埋伏了人员,暹罗军一有动静,就立即通过无线电联系了城内。这超出了暹罗人的理解,所以执行得也很成功。
唐人打出了闪光弹,整个天空都被映亮,使得战场上大致的情况能够看得比较清楚。但是这种清楚跟白天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再加上闪光弹下可视距离也是比较有限的,所以炮击侦察和引导都无法与第一次炮击媲美。
不过这个距离对于城墙上操纵机枪的士兵们已经算是足够了。很多士兵原本在休息,然后听到了警铃声都从床上跳了起来,用最快的时间穿好了制服,来到了墙头上。这也得益于比较解放军的训练模式,现在士兵们知道他们之前从起床号洗刷不超过五分钟,然后列队,究竟是多么有必要的一种训练。
虽然很多人还有些迷迷瞪瞪,但是看见敌人就打,也没有那么复杂。
这一次,攻城的暹罗军给唐军的惊喜还不止夜袭一个。战场上成群的战象和马队,将大家的紧张推上了最高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