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回 争如不相认
第三百四十三回
秦英为了不让天帝继续恻恻,便故意捂着空空如也的肚子道,自己饿了想吃东西。
梅三娘闻言不疑有他,便端了香案出厢房,为秦英准备容易克化的白粥。
等梅三娘的身影不见于屏风,秦英朝天帝叹息道:“陛下和梅三娘还未相认?”
他沉默了片刻道:“前尘往事如梦似幻,相认争如不认。”
“也对。”秦英由此想到了刘允曾对她讲过的那个故事,微笑起来继续道,“认了尴尬,不如不认。”
秦英前世和刘允两情相悦,但是那又如何?她今生所喜欢的并非是刘允。不认两者有旧情,便是给彼此留了退路。若是刘允想不透彻,他们便只能做陌路之人了。幸好,刘允终究是没有让她在西华观兴修的太一殿荒置。
——梅三娘和天帝之间发生了什么,秦英并不知道。但看天帝欲言又止的样子,她便猜测他们之间不会有什么好事。谁亏欠或者辜负谁,都是说不准的。
天帝面容淡然地回视着秦英,毫不畏惧她一脸探究地打量自己,神色坦荡无比。
秦英瞧不出什么八卦的空子也就放弃了,打个哈哈与他聊了几句有的没的,便等着梅三娘端了白粥填饱空落很久的肚子。
吃过了晚饭已经很晚了,宵禁已过,天帝歇在了后院的客房,就住在裴寂隔壁。
秦英将碗里的残余用勺子刮干净,空碗递给梅三娘以后,故意调侃道:“你对杨郎君印象怎么样?”
梅三娘沉吟了一番,下意识地接口道:“为人亲切和善,不过同时给人一种避之千里的距离感。奇怪的是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他。”
秦英几不可查地挑了一挑眉,笑道:“从今以后他便要在宅子里长住,你们大概会时常遇见。要把握住机会啊。”
这时候的梅三娘大惊失色:“大人还真想要将我保媒给不知底细的外人?”虽然天帝相貌堂堂,她对他还有着莫名的熟悉,但是秦英积极地牵线,让梅三娘本能警惕了起来。
“杨郎君于我有救命之大恩,娘子替我以身相许可好?”秦英用手摩挲着自己的下巴,状若认真地问道。
梅三娘气哼哼地站起来,再不和她废话,掉头就走。临到厢房门口她才补充一句没有什么杀伤力的话:“你确实是好多了。一张利嘴贫地厉害。”
秦英害怕她被自己弄地恼火了,隔着屏风朝她的影子摆摆手道:“……你若是不愿意便算了,就当我刚才一个字也没说。”
“晚安。”梅三娘关上房门轻轻道一声。她的心念再如何坚定,也禁不得秦英多次地提及杨郎君,现在梅三娘有些好奇,他是怎么得了秦英的欣赏。
……
第二天秦英起榻一改昨天的萎靡状态,神清气爽眸光奕奕,连束发的事也不假梅三娘之手了。等要出宅子门口了,秦英好言叫梅三娘去忙自己的,一撩青布帘子钻进了车厢,之后露出了一个笑容。
梅三娘目送她乘的车驾拐了弯儿,驶出兴道里的十字街,继续怔怔地看了一会儿,才转身浆洗衣物去了。
冬至过后天气便转冷了,随意将手伸出袖子便会被冻僵。秦英的道基初固,一时还没有护体的真气,坐在两仪殿之中不光是腿脚难受,双手也几乎握不住朝笏。
她余光见前面和旁边的诸位大人,皆比自己年长了二三十岁,感觉他们的骨头更是不抗寒,秦英也就不可怜自己的处境了。
殿内的朝议散后,秦英被李承乾点名参加御书房的小朝会。
实际秦英的官位已经到了可以参加小朝会的范围边缘,然而李世民认为秦英还不能涉入这权势中心,便从来将她拒之门外。
秦英每天上朝就很不耐烦了,要她朝议后再多参加一个小朝会,她才懒得应对呢。李世民的举动正好合了她的心意。
不过这次李承乾叫她参加,意义便有些不同了。她实在无法拒绝他的当众盛情。
文武两班朝臣在听到年纪尚少年的太子殿下,如此偏袒自己过去的侍医,都不甚赞成地皱起了眉头,然而魏征难得没有表态,没有人做出头鸟,他们就一致保持了缄口不言。
如此一来秦英便顺利地和一众肱骨之臣进了御书房。
这不大不小的地界因放着无数书卷,每年冬天都不惜炭火地烧起地龙。里面的温度恰到好处暖和地能秦英的四肢百骸,若身边没有人在,她几乎就要舒服地叹息出来了。
李承乾坐在御案之前睥睨了一圈周围的人,所有朝臣都是低着眉,做出眼观鼻鼻观心的模样,唯独秦英是悄悄抬头,好像是头一次进这间朝会奏议之用的御书房西厢。
然而李承乾记得秦英过去来过御书房为自己求情。
两人目光不期而遇。
她朝他弯着唇角笑了一下。
他愣了愣,随即努力装出并不在意的表情,一振衣袖威仪万千,道:“诸位爱卿对除夕之日的七室尚飨可有什么高见。”
秦英听罢再次看了李承乾一眼。她知道他为何要将自己诏进小朝会了。原来他是要在御书房和诸位大人探讨除夕尚飨的仪式。
房玄龄手执朝笏俯身下拜道:“不知殿下何来此问?”
李承乾等的便是朝臣来问这一句话,见状从容不迫地道:“李唐自建国以来便奉老子为先祖之首。除夕七室尚飨,是否应该也有老子一室独尊?”
在李承乾讲话的时候,长孙国舅和高士廉已经眼神交流起来。
最后高士廉欲言又止地道:“陛下在位五年来并未注意此间细节,殿下监国数日,便心思缜密到令人佩服。”
小朝会并不比两仪殿的朝会,气氛比较轻松悠闲,在座的朝臣不必那么拘于礼数,先施礼做拜再言及观点。刚才房玄龄那么郑重,是因为他重礼数,无论何时都不荒废看上去很啰嗦麻烦的流程。
有了抛砖之人,其他朝臣也都接连浮出水面。
其中便有魏征谏言道:“臣以为太子殿下在监国之时,提议修改礼制并不妥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