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斗花
胡若雪对林元坤的这些历史解说丝毫不感兴趣,和李清儿一道,两姐妹手拉着手尽找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看。
时间渐渐接近午时,广场上涌来一群士兵,规划秩序。
哄哄闹闹的人群这才渐渐安静下来。
随即一对在军队拱卫中的车马在广场边停下,一群人走下车马,向广场中心的木台走去。
居中为首的是一个头花灰白,面色红润的老者,穿着紫色大袍。
“这是梓州州牧,姚道远,由州牧担任斗花的主持人,这是梓州的传统……”林元坤在陶知谦身旁介绍道,但他的目光却不时瞟向姚道远身旁的一个少女,神情有些不自然。
那少女生得容貌姣好,很有些处子幽兰的气质,虽然及不上胡若雪和李清儿这等绝色,可也算寻常难得一见的美女。
看着林元坤的神情,陶知谦若有所思问道:“那就是姚兰心吧?”
姚兰心是州牧姚道远的次女,林元坤之所以被送到凌源县,便是因为此女。
“是你的早晚是你的,对自己有点信心!”叶顶天拍了拍林元坤的肩膀。
陶知谦昏睡的这两天,林元坤跑前跑后出尽全力,也让叶顶天几人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至少是当成了自己人看待。
林元坤点了点头,收回神色,又继续向陶知谦介绍其余人。
“在他右手边的那人,是国士井飞云,上一任州牧,后来去了朝廷任职。现在虽然退了下来,但在梓州威望也很少有人比得上。就连领姚州牧,也经常上门去向他请教治民之道……”
陶知谦仔细看向井飞云,长袖飘飘,童颜鹤发,的确是一番好气度。
“井飞云后面的那人,叫王云寿,武明城城司,执一州司法,是武明城数得着的大人物,听说也是这次斗花的裁判之一……”
对于王云寿,陶知谦自然不陌生。
看着这个把自己赶出家门的老子,王天成一成不变的冰冷神情终于有所变化,但很快又平复下来,只是一双拳头却暗中握紧。
裁判席一共有十个位置,这十个裁判,有梓州颇具威望的风云人物,也有书道大家等等。
斗花分为书生组,书童组,秀才组。
至于举人以上,那都基本算是个人物了,往往都会到都城之地去展现自己。而更往上,那些强者往往一举一动都有人关注着,根本不用刻意通过什么平台来宣扬自己的名气。而且这些人往往都有众多门徒,门下之人自会替他们宣扬。
秋华堂会是武明城的重要日子,斗花更是书生用来展现自己,宣扬自己名气的重要平台。
斗花分为斗书法、文斗、武斗,由裁判席定出前十名,然后再由台下观众献花,根据得到花的数量,在前十名中确定一至十名。
秋华堂会不但是武明城的盛事,也是梓州的盛事,胜者自然可以扬名梓州。名气对于书生而言,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
报名秋华堂会的门槛很低,只要修为达到相应层次,没有犯什么不可饶恕的大错,就能报名参加。当然能够获得什么名次,就要看各自的实力了。
先是州牧姚道远上台讲话,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大都是武明城的那些光荣历史,大家应该怎么样建设武明城,武明城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等等之类的话。
台下的众人只听得昏昏欲睡,足足一刻钟后,才好不容易听到姚道远宣布斗花开始。
接下来是上香仪式,圣庙祭祀念祷告词。
在圣庙祭祀的带领下,众人都是一脸肃穆地恭敬三拜,一拜天地,二拜秋之女神,三拜人族先贤众圣。
如此三拜之后,已是午时三刻,时间掐得很准。
正是良辰吉时,开始进行文斗的第一项,斗书法。
扬名一州的诱惑不可谓不大,不但只有梓州的学子,就连其他州县,甚至于其他国家的书生也有来参加这次的盛会。
单是陶知谦报名的秀才组,听说人数就达到了上千。更别说书童和书生,人数甚至已经达到数万。
如此多的参与者,自然不可能完全只靠裁判席的十个裁判来做评判。
早在昨日报名截止前,参加斗花的书生就上交了自己的作品,经过连夜审讯,刷下了大批不靠谱的参与者。
即便这样,今天秀才组在书法上的参赛者也有两百多人。
广场中西搭建的木台,足以一次性容纳超过五百人同时书写。首先上台的书生组,这些书生,大多都是八九岁的年龄,不过也有两鬓已经霜白的中年人。
台下众人看着上台的众书生,嘈杂议论,指指点点,时不时一阵惊呼。
“咦,你看那个人不是侯希云,去年的书法花魁么?”
“啊……还真是侯希云,看来今年就输他的夺魁希望最大啊……”
“你懂得什么?侯希云去年夺魁,那是因为‘百年神童’简许峰因事没有参加。今年可不一样,有简许峰参加……”
……
台下最为热闹的地方,自然还是数外围赌盘。
这次书生组最为被众人看好的人,在赌盘公布的榜单上牢牢占据榜首前位,和后面的书生相比,押注的资金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侯希云,三万五千二百三十一两白银。
简许峰,三万五千一百一十四两白银。
……
宣部光,三十二两白银。
……
到了后面的书生,甚至还有书生没有一个铜板的押注。
武明城作为梓州最繁华所在,有钱人不在少数。可即便是有钱人,不管他们的钱路是不是正大光明,但总不会是大风刮来的。
这种事情,胡若雪和叶顶天两人可谓是熟门熟路,自然不会放过,在王天成身上一共押注了两千多两白银。林元坤也凑了个趣,为了表示支持,在王天成身上押注五百两银子。
这两千五百年银子在其他地方算得上不得了的一大笔钱,只是现在,却很难得到他人过多关注。
台下嘈嘈杂杂,但在台上,众书生已经开始凝神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