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节 观礼台上的对话[下]
买回福摩萨?
李鸿章觉得这很可笑:就在五年前,是谁在马关的春帆楼签署条约,将福摩萨岛割让给日本?是他自己,除了对时局一无所知的那些人,没有人不知道。但是今天,一位美国公使竟然建议他向皇帝和诸位同僚提议,用六千五百万两白银买回这个被日本抵押给美国银行的小岛?
这个建议……康格选择他的理由是什么?希望他从一个被人唾骂的国贼变成一个受人称赞的忠臣,还是希望他背负的骂名再增加一个?李鸿章觉得是第二种猜测:六千五百万两白银,要是朝廷真的拿出如此多的一笔钱买回那个岛,那么它距离崩溃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距离完全成为洋人的傀儡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朝廷按照惯例向西洋银行借款,那就是结果。
或许那正是康格期待的结果:作为美国公使,他当然希望朝廷变成美国的提线木偶——虽然这是一场危险的赌博。朝廷并不一定会向美国银行借款,欧洲列强也不会容忍美国独占鳌头。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当然,对于他来说,一个新的骂名并非不得了的大事,只是不管怎样,事态的最后展都不会像尊敬的康格先生说的那样,买回福摩萨可以让朝廷获得民心:那只是一个用来诱使某些缺乏政治头脑和远见的年轻人上钩的诱饵。
如果按照保护伞公司的伊斯特.哈特曼先生最喜欢的说法,那就是,“一颗裹着糖衣的炮弹。”
而且那一层糖衣还不是很厚。
“公使先生,”李鸿章回过神,用一种他这个年龄的人应有的缓慢度说到,“您真的觉得,您的提议对于我大清来说是一个好的建议吗?”
“当然,大臣阁下。”康格回答。
“但是我不这么看。”
“您的看法是?”
“公使先生,贵国银行团开出的价码是六千五百万两,用这么多钱买回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岛,恐怕会在朝野内外引起不少非议。并且,以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赎买福摩萨,必然需要向各地摊派,增收税金,定然会在民间引起更大反弹。到那时,朝廷得到的就不是民心了。”李鸿章摇了摇头,“要我向皇上提出这个建议,恐怕有些困难。”
“您的看法让我有一点困惑,大臣阁下。”康格说,一半是伪装,一半是真的,“原本我还以为,贵国人民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乐于、并且会积极响应贵国政府起的为赎回国土捐款的募捐活动,而不是因此产生怨念。”
“大清并非美利坚,公使先生。”
“但是我敢说,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热爱他们的祖国。”
“您是用看待贵国人民的眼光审视我国的臣民。”李鸿章故作姿态的建议到,“在这个问题上,您应该先征求专家的意见。”
那就是专家的意见!康格差点脱口而出。然后他想起秦朗并没有提到应该建议中国政府怎么去做——怎么筹集那笔巨款是中国政府自己的问题。募捐,行公债,增收特别税,向美国银行借款……有许多办法,但应该由北京自己做出选择,而不是告诉它怎么选择。美国政府要做的,他要做的,只是让它同意赎回福摩萨。
这很难。曾经,康格以为它很简单,但实际上它很难。李鸿章这样的老狐狸很容易就能看出整个事情存在的危险,而且他确实看出来了,坚持拒绝接受那个建议——然而他已经是中国最开明的大臣,不像其他大臣那么保守,难于沟通。如果他拒绝,那么其他那些老家伙同样会拒绝。
也许应该向几位年轻的辅导政大臣提出建议,或者直接向皇帝进言,但是……
不,这些举动是多余的,几位年轻的辅政大臣和皇帝本人的意见都不重要,这个国家的权力真正掌握在哪些大臣手上,哪些大臣的意见具有决定性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事实。
李鸿章,是关键性的人物,而且他不是真的反对那个建议:他说的是……
“康格先生。”有人低声叫了康格的名字。
“什么?”康格回过头。叫他的人是使馆的三等秘书——但实际上,这个人不是真正的使馆三等秘书。他是财团的代表,本来,应该由他与李鸿章或别的哪位辅政大臣谈判,不过康格自己把这件有利可图的工作揽了下来。
康格相信他自己可以单独完成这件工作,不需要人帮助,但是代表先生显然不这么认为——他提醒到:“或许我应该请你注意,李大臣没有拒绝我们的提议,他说的是‘恐怕有些困难’。”
“的确如此。”康格轻轻的点了一下头。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对吗?”
“是的,我知道。”没有别的意思,至少对于政客和官僚们来说,没有别的意思,就是一个与钱有关的小问题。
“那么你肯定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不要着急,没有人要求在今天达成协议。”
这个财团代表的语气让康格很不舒服,不过他明白,这是因为他先让这个华尔街来的家伙不舒服:六千五百万两白银的生意,中介人的分成定然十分可观,而这也是他决定介入这笔生意的主要理由,但是对这位谈判代表来说,那就意味着他最终得到的分成比预想中的少得多,除非他们可以把价码再提高一截。
但那是极难做到的,几乎没有机会,因此他的收入必将减少,结果就是,他的心情肯定不会愉快,于是他就会想办法让别人的心情也不愉快。
特别是让他的收入减少的那个家伙。
不过没有关系。康格想着。看在那些可爱的绿色小纸片的面子上,一点小小的冒犯根本不值得一提。
他稍稍抬起头,重新看向李鸿章,微笑着。“我们可以换一个时间认真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大臣阁下。但我始终坚信,赎买福摩萨是一个对贵国政府十分有利的提议。而且对于您本人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
他在“有利”这个词上加重了语气,但是翻译显然没能领会他的意图,忘记了在复述的时候也在那个词上加重语气。有那么一会儿,康格有些担心,怀疑李鸿章可能不会完全理解他的意思,不过他很快现这种担心是非常多余的。
“我同意,公使先生。”李鸿章说,“我真的很想知道,您的提议对于我国来说有哪些好处。”
他没有提到他自己。
他绝对不会提到他自己。
康格并不感到意外。“我们的意见肯定会达成一致的,大臣阁下。”他说,然后转移了话题,“似乎保安还没有把警戒等级降低。”
“保安正在进行全面清查,寻找尚未暴露的乱党。”李鸿章回答。他对局势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康格:当公使先生沉迷于他自己的想法,与那位那位三等秘书交谈的时候,他就在倾听其他人的交谈,在里面寻找有价值的信息。
尽管这些交谈里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对乱党的斥责与咒骂,就是在猜测乱党的身份,同时混杂着荣禄的厉声责骂——他正在高声训斥安排外围警戒的官员,一个字也没有提到保护伞公司——保护伞公司的主管还没有送来正式报告,因此谁也不知道乱党的数量和身份,以及,他们是怎么通过严密的警戒和搜查混进阅兵现场的。
必须说,这不像是那些乱党可以做到的事情。
李鸿章闻到了一丝阴谋气体。如果将袭击看成孤立时间,它确实很难被看成某个阴谋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将袭击与康格的建议联系起来,那么它看上去就像是阴谋的组成部分了。
而且是一个不止针对一个对象的阴谋。
终于,保护伞公司的主管走上了观礼台。只是一瞬间,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保安现了五名恐怖分子。可以确定,这是恐怖分子的总数。”他宣布,“其中两人已经被击毙,另外三人被捕。”
“他们是怎么混进来的?”荣禄问。
“这些恐怖分子将自己打扮成了日本人,都穿着日本服装……和服。他们的装扮成功的吓阻了担任外围警戒的中国士兵,使他们不敢认真搜查。”顿了顿,主管接着说到,“经过检查,他们携带着五支日本制造的转轮手枪——”
“日本制造的手枪!”日本公使小村寿太郎叫起来,“能确定吗?”
“是的,”主管肯定的说,“虽然恐怖分子锉掉了手枪的编号和标记,不过他们的工作很粗糙,因此仍然可以辨识出一部分图案……”
李鸿章不动声色的将一部分目光投向康格。他看上去就和其他公使一样惊讶,还有一些理所当然的幸灾乐祸。或许那个阴谋并不是他策划的,他只是阴谋的组成部分,不过,有些时候,人们不得不承担一些不属于他们的责任,为别人背黑锅。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保守秘密的代价并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