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吕家的野望
吕不韦见吕正阳一副瞋目结舌的模样,笑道:“怎么?被吓住了。史书记载的都是死人的东西,却是给活人看的,若是都如实记述,活人是不愿接受的,所以要按照活人愿意相信的方法书写。”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说的很对,但也要找对方法,否则就是南辕北辙了。你想,人在照镜子的时候,其实人的形象在镜中是反的,若按平时方式正衣冠,只能越正越歪,所以要识得它是如何反,才能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是史书中记载的东西都是假的,要看破这种假,看到假背后的真,才能知兴替,否则以史为鉴,无非多了几分偏见而已。现在读书人很多,但是大部分流于表面,只知道读死书,死读书,不如不读书。正阳啊,你要学会将书读活,自然一法通万法通,书中自有剑法通神,唾手可得矣。”
吕正阳正身倾听,一个字都不愿错过,吕不韦虽然对他重视,但多以严父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很少有今天慈父的形象,让他心中忍不住有感情翻涌,眼角微红,道:“父亲!”
吕不韦伸手止住道:“正阳,你先听我说完。这部《史记》中共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一百三十篇。你若能从中找出一百处谬误,又能说出太史公为何写出这种谬误,才算是将史记熟读。你翻开那篇《高祖本纪》读读,然后说说感想,为父今天教你读书。”
吕正阳不敢怠慢,翻开手中书籍,找到高祖本纪,细心阅读,直到半个时辰后,才叹道:“高祖能汇集天下豪杰,唱大风歌,诚真英雄也!”
吕不韦笑道:“世人皆说项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儿为何感觉刘邦是英雄?”
吕正阳傲然道:“自古以成败论英雄。”
吕不韦点头后问道:“这篇高祖本纪,通篇谎言,你能看出几处?”
吕正阳沉思片刻后,缓缓道:“开篇关于高祖皇帝的出身,是假的,这种感生说已被后世所摒弃。高祖身为一介布衣,故意流传这种传说,能够让人觉得高祖血脉高贵,为帝理所当然。”
吕不韦道:“还有吗?”
吕正阳摇头道:“其他孩儿还未看出?”
吕不韦道:“看书不能只看,还要想,要对比字里行间的漏洞。书中所言,高祖娶吕后,因高祖相貌奇特,吕公慧眼卓著,实则不然。若吕公真是巨富之家,后来又怎么不对刘邦帮衬一二,反而让女儿受苦。第二点看来,吕公小女儿嫁给樊哙,一屠狗之辈,也可佐证,吕公家并不富裕,否则也不会将女儿嫁给屠狗之辈。若说吕公慧眼,沛县曹参、萧何尽是英才,为何不许?”
吕正阳起身恭立道:“谨遵父亲教诲!”
吕不韦点点头,岔开话题道:“如今咸阳风雨如晦,对我们几大世家相当不利,这次嵕山论剑你一定要一举夺魁,若能获得秦王信任,获得军权,我吕家还有转寰的余地,否则只能早做准备,等到树倒猢狲再散,将是何等悲惨!”
吕正阳不解道:“父亲,不是已经议定好了吗?难道父亲还对秦王抱着幻想?”
吕不韦摇头道:“秦王心智坚毅,胸怀天下,变法的主张是不会改变的,可是太子却为人忠厚,重情重义,若我们蛰伏到太子即位,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吕正阳劝解道:“父亲,咱们吕家为秦国效力二百年,又怎么样,一朝见弃,还不是将咱们当作拦路石,咱们吕家再不能靠别人,要依靠自己。”
吕不韦叹道:“这一点为父也知道,可惜化家为国,又岂是那么容易的。武帝城段玉瓶那女疯子也不是好惹的,咱们吕家一旦踏出那一步,再无回头可能。”
吕正阳满脸疯狂道:“吕家先祖遗言,出奇者致胜,眼下正是咱们出奇制胜的时候。”
吕不韦委决难下,道:“这件事我还要再想想,但不能就此断了和武帝城的联系。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做好嵕山论剑,只要你能获得军权,以后无论是进是隐,都能获得主动权。”
吕正阳无奈拱手应是。
吕不韦从桌上抽出一个信封递给吕正阳,道:“近日咸阳出现一个后天高手,名叫魏三,在你们四绝仙闭关期间,坐镇通幽院,挑战咸阳各路高手,三日间未尝一败,被称为先天之下魏无敌。他最近跟方家的大小姐方月慧走的很近,为父怀疑他是冲着你来的,所以还要多加防范。另外这个人也是祝婉儿的护卫统领,祝婉儿如此不把吕家放在心上,让人折辱你二叔,若不教训一二,恐怕咱们吕家去了武帝城也很难立足。这次嵕山论剑,若这魏三出现,你定要重创与他,却不可取他性命,给祝婉儿留个面子。”
吕正阳看着信中魏三的履历,猜的道:“黄金手魏三,先天之下魏无敌,会不会跟重伤二叔的慕容南是一个人?以真气胜先天,这样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怎会突然间冒出两个。”
吕不韦道:“是与不是都不重要了,只要让祝婉儿认识到我们吕家的强大,目的就达到了。最难对付的还是方家,你将方尚武重伤,方家老儿还能忍者不发难,这份心机委实可怖啊!他是看准了变法强军,离不开他们方家,而我们吕家终将成为变法的拦路石,在等着秦王收拾我们,顺便落井下石。方老儿打得一手好算盘,可惜我吕不韦怎会让他如意。”
吕正阳舔舔舌头,眼中露出残忍的笑意,道:“要不要我将方月慧这丫头做了,这丫头实在麻烦!”
吕不韦摇头道:“目下不宜再激化矛盾,我们吕家也还没做好迎接暴风骤雨的准备。嵕山论剑还有五天了,你下去准备吧!”
吕正阳躬身行礼,拿着那本《史记》离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