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恽之死篇
春天,匈奴单于(呼韩邪、闰振、郅支骨都侯3人中,也不知是哪一个单于)向汉朝称臣,命其弟右谷蠡王入侍。汉宣帝刘询随即下诏:边塞已无寇,命2/10的戍卒退伍,回家耕田去…
春天,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汉朝祖宗惯例,京师长安的粮食都是由关东各地,经漕运运来。须运谷四百万斛、用卒六万人。可现在年年大丰收,京师的粮食用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这7个郡的粮食就足够了,不用再去关东各地搞什么漕运了,这样可以让那6万漕卒最起码解放一半人。汉宣帝刘询当即批准。之后又接受耿寿昌的建议,下令在所有边郡设置常平仓。当谷贱之时,增价而籴;当谷贵之时,减贾而粜。常平仓的设置就从此时开始,一直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百姓大获其利。耿寿昌被赐爵关内侯。
4月1日,日食。刘询命丞相、御史大夫派出24个人循行天下,调查冤狱及违法官吏。
杨恽被免公职、也没了爵位,但他不差钱,生活高枕无忧。不像当年他的外公司马迁,连60万钱都凑不出,落得一个腐刑。杨恽之所以不差钱,一是他家底很厚,二是他人脉还在。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他就索性做起了生意,发了不少财…
对杨恽来说:钱算个啥玩艺,根本就没啥意思!于是乎,杨恽到处赚钱,更到处花钱。花钱只图花天酒地,好不痛快!
杨恽是挺有钱,但汉朝最有钱的不是他,而是张安世。当年,张安世富可敌国,可他老人家仍很低调,舍不得乱花一个子儿。他那样做是为了啥?保命哪!哪像今天这个杨恽,心里有点不平、口袋里有几串钱,就到处乱走乱花,还乱说话,这可危险着呢!
有个人一看杨恽如此不谙世故,心里不禁着急,给他写了一封信。劝杨恽做人要低调,最好能装出个可怜相,让皇帝看了有怜悯之意,说不定哪天还会东山再起的…
给杨恽写信的人,是安定郡太守孙会宗。人家的确是一番好意,哪知杨恽看了,先是仰天长笑,接着大笔一挥,给对方回了一封长长的信。杨恽写的这封信很出名,史曰《报孙会宗书》
杨恽这封书完全是模仿他外公司马迁那封著名的《报任安书》写的。当年,任安因巫蛊案牵连下狱,司马迁悲从中起,挥毫而就,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报任安书》!司马大师顶天立地,充满了无限的战斗精神。他从替李陵辩护而受腐刑说起,猛批刘彻寡恩无情,泄尽心中所有不平之气…
凡是经典文章,必有经典词句。在生与死面前,司马迁在文中振臂高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千年后,******借用以言,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同志。此话经**一传,便天下皆知,红遍大江南北…
不得不多说一句:如不是杨恽,司马大师的《史记》可能永远都无法面世!司马迁死后,他的《史记》及来往书信都被藏在女儿司马英家里,于是司马英的儿子杨恽就成了《史记》等作品的第一阅读者。杨恽每每读之,总要扼腕叹息。于是有一天,他向汉宣帝刘询上书,要求公开发行《史记》。很幸运的是:刘询不是曾祖父刘彻,刘询批准了。《史记》终于横空出世!
从文风来看,杨恽《报孙会宗书》继承了自己外公司马迁《报任安书》那种慷慨激昂的战斗精神。但杨恽还没来得及把信寄出时,他就出事了!
杨恽并不知道:当他到处花钱买醉、纵酒作乐、发泄郁闷时,有一双眼睛,不对,是无数双眼睛正在死死的盯着他。那些眼睛,来自长安!
当初,杨恽扬眉吐气之时,爆过多少人的多少料,估计连杨恽本人也记不清了?所谓你做初一,我便做十五!所以那些人空前团结,决定要在杨恽落井之际,一起搬起石头狠狠往井下砸!
看来,孙会宗给杨恽来的那信,不是闲来无事的,他肯定是嗅到了不祥之气。果然不久,杨恽就被告了,说他骄奢无度,不知悔过。这个还不算啥,人家还给他安了一条:4月1日的那场日食,肯定是因为杨恽才有的!
日食跟杨恽有什么关系?现代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可古人不一样,凡是天上出现不祥之象,总能跟地上的某人、某事扯到一起,于是不幸的,杨恽就被扯上去了…
很快的,就有人来杨恽家搜家。结果一搜,就搜出那篇《报孙会宗书》。搜家的人简直如获至宝,马上把它送给皇帝。刘询一读,气得不禁拍案而起“娘的,这个杨恽,简直就是找死”
如你是刘询,你也会火跳三丈。司马迁借《报任安书》骂的是刘彻,杨恽借《报孙会宗书》大骂的是刘询!杨恽骂人水平一点也不比司马迁差,他还引用古诗,把刘询骂绝了!此诗如下: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翻译过来就是“我在南山上有一块山,整天辛苦劳作,但满田的荆棘野草,多得无法清除。于是,种下一顷地的豆子,只收获一片无用的豆颈。哎!人生还是及时行乐吧,等到享受富贵,谁知还要等到啥时侯呢”
这不是种田的诗吗?怎么扯上骂人的话了?如你这样想的话,那中国就没有文字狱了。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为文而文。写文也好、作诗也罢,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那就是不平则鸣,不骂不爽!但他们是读书人,不是街头泼妇,不能一出口就脏字满天飞。读书人骂人,往往是指桑骂槐,指东骂西,此种骂法,文学称之为借物抒情,寓情于物。
张晏汉书注“山高在阳,人君之象也。芜秽不治,朝廷荒乱也。一顷百亩,以喻百官。言豆者,贞直之物,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也。萁曲而不直,言朝臣皆谄谀也”看出来没?杨恽借这诗,其实就是骂汉宣帝刘询昏庸无能,才让像他这样正直的人零落于野,喊冤无门。事实上,这诗还不是最毒的,最要命的是杨恽在信尾还说了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活着替皇帝出力卖命,根本不值”
刘询忍无可忍了。以前不杀,是觉得你杨恽毕竟做过不少工作、爆了不少有价值的料。可现在不行了,你都觉得剥夺了你的侯爵是冤枉你了,既咱俩道不同不相为谋了,那还留啥脸面呢?一想到这,刘询心中不由涌起一股恶气!
这时,廷尉于定国出面了。他经过查证,杨恽大逆不道,罪该腰斩!于定国把判决书递交给皇帝,刘询看都不看,批复同意!一颗大好的头颅,就此落地,化为游天之冤鬼…
杨恽死后,大家觉得斗得还不过瘾,叫嚣着道“杨恽大逆不道,他的死党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也要抓出来斗一斗”于是杨恽的妻子被发配酒泉郡;杨恽的侄子、安平侯杨谭被免为庶人;杨恽的朋友韦玄成、孙会宗等人,全部免官!
还有谁是杨恽的死党?就是那个给妻子画眉、上了章台街见妓女就会现出轻浮相的京兆尹张敞!张敞爱逛章台街、杨恽爱花钱,两人兴趣相投,向来都是好朋友!
大家要整张敞,这也没啥奇怪的。到现在为止,张敞你在京兆尹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九年,一直赖着不动!你不动,别人就没机会,所以大家只好动手,掀你下台了!
本年,闰振单于率兵攻打郅支骨都侯单于,结果兵败被杀。其部下被郅支骨都侯单于收编之后,东向进攻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兵败逃走,郅支骨都侯单于遂得以占据匈奴单于王庭。
本年,经残酷的内斗之后,匈奴大草原上终于只剩下了两个单于,他们是一对亲兄弟:弟弟是呼韩邪、哥哥是郅支骨都侯。而这兄弟俩的分裂一直要持续18年,直到BC36年,郅支骨都侯被汉元帝的大将甘延寿、陈汤以名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击斩,匈奴大草原才会归于平静,统一于呼韩邪单于的帐下!
甘露元年(BC53)1月,刘询行幸甘泉,郊祀泰畤。
张敞眼看要被揪出来,难道他没个官场兄弟出来说几句话吗?兄弟是有的,但没人敢哼声。张敞有两个好朋友:萧望之、于定国。萧望之正当失意,教太子读书呢,没啥心思去折腾。于定国现在是廷尉,管抓人的,按理他应可以说得上话,但他还是闭嘴不说。事实上,于定国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要知道:现在汉朝的官场就像江湖,刀光剑影,乱七八糟。如你要上去劝架,说不定自己连命也得搭进去…
杨恽不就是一典型案例吗?当初韩延寿和萧望之斗得死去活来时,杨恽奋不顾身地上书替韩延寿说了几句话。结果人没救成,后来自己也搭进去了。仇敌戴长乐告他的时候,也把他救韩延寿时说的话,算成一条罪状送上去了呢…
这样看来,张敞要想逃出此劫,难啊!只有等着挨砍了?果然,众卿纷纷上书弹劾张敞。同时,关于张敞的谣言满天飞,整个长安城都在传着:京兆尹张敞就要倒下了,他顶不了几天了…
外面谣言传得起劲,但张敞却像什么都没听见似的,仍一幅潇洒模样,上班下班依然如故。
张敞一自信,有人就郁闷。郁闷的人,当然就是那帮要找张敞干架的人。很快他们就发现:弹劾奏书一道接一道地送上去,宫里却没有丝毫动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自然是因为有人已不想再看他们打架了:汉宣帝刘询!
赵广汉为啥被整死?是因他太张狂,不把丞相魏相放在眼里,还带人到魏府上砍砸。韩延寿呢?很低调,可命不太好,被萧望之咬上了,人家不放手,自己功夫又不怎样,造假露了馅,只能被整死了。杨恽?啥不好学,竟学司马迁批起皇帝的不是,当然叫人不痛快,只好砍了得了…
张敞呢,好像没跟啥人有仇,人家干啥要整他?这个刘询心里是有底的。人家看张敞不顺眼,就是他的轻浮相:替妻画眉、见了妓女就起色相,恶心。就因这个,人家以前不知弹劾过多少次了。现在再以杨恽朋党为由,执意要赶张敞下台…那帮人就知道赶人,可替皇帝考虑过没:长安城离得开张敞吗?把他赶下去了,再起盗贼,谁来收拾这烂摊子?所以,刘询就把奏书全部压住了,啥表态也没,让那帮人看着干跳不已!
说白了,刘询还是不想把杨恽案件扩大打击面。整天搞阶级斗争,不好!保护张敞,就是保护长安,保护汉朝现阶段的工作成果。能少折腾就少折腾,大家还是以工作为重点吧。我想:这应是刘询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
刘询想保护张敞,张敞是知道的、张敞的政敌也是知道的。但有一个人却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絮舜,时为张敞手下的小秘书。一个无耻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