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再流篇
刘恒的心似得到了一丝丝安慰:刘长此举,根本就不像准备造反的节奏嘛!可事实却是:丞相张苍、典客行御史大夫事冯敬、宗正、廷尉等有关部门把搜集到的信息汇总,联合上奏:刘长造反证据确凿,罪当弃市!但刘恒念及手足同胞,不久之后他终于下旨:特赦刘长死刑,剥夺王爵,流放蜀郡严道县的邛邮。其余参与造反之人,尽诛!应该说,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当押着刘长的囚车一开出长安城,马上就有人来进谏。此人正是袁盎。非常之时发非常之语,这是袁盎的特长绝招。正因如此,他一次次地引起刘恒注意和重用。袁盎是这样对刘恒说的“淮南王刘长之所以落到今天,你这个当哥哥的应负一半责任!如不是过去你对他恩宠至极,甚至曲意顺承,不给他安排贤明的傅、相好好教导,那么他就不会得寸进尺,忘乎所以。刘长那软硬不吃的烈性你也是知道的。现在骤遭大挫,估计一时半载会受不了。如他真在路上出个什么三长两短,陛下您就会落一杀弟之名,那就得不偿失了”刘恒听后一惊:是啊!这怎么没想到呢?但现在要让刘恒认错,却是不可能的。刘恒只好顺着袁盎的话说“我不过是想教训一下这个小弟罢了,现在就放他回来”可刘恒话音刚落,前方就传来消息:刘长绝食死了。有必要交待一下:刘长所乘囚车为密封式,且一路颠簸,绝食而死的时候,竟然不被发觉,还继续沿县传送。等传送到长安城西140公里不到的雍县时,县长打开密封封条一看:人都死梗了!刘恒惊闻恶耗,有如晴天霹雳,痛哭甚悲…痛定思痛,刘恒满怀悲伤地询问袁盎“我不听你的话,才让淮南王卒亡。如今果然落得个杀弟之名,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袁盎是这样回答的“陛下想洗清杀弟之名,唯有斩首以谢天下”刘恒疑惑地看着袁盎“斩谁”袁盎“斩两个人就足够了:丞相、御史大夫”现在的丞相是张苍、御史大夫由典客冯敬暂代。两人与袁盎远日无仇近日无怨,而袁盎出此恶招,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古往今来,造反者皆难逃死罪。刘长造反证据确凿,罪当该斩。而丞相和御史大夫上奏请斩,也是做他们职责之内该做的事。况且当时联名上奏的还有廷尉、宗正等好多人,凭什么只斩丞相和御史大夫?莫非袁盎瞧上那两个高位了?于是,刘恒的回答也让袁盎感到了一个意外“还是先让丞相和御史大夫先去查明真相吧”所谓真相,就是查明囚车沿途所经诸县的渎职官吏。他们可能没有开封给刘长供食,更可能没把刘长当人看,这些人通通该死!将这些替死鬼全部砍完弃市后,刘恒又下诏:以列侯之礼安葬刘长于雍县,并设守墓人三十户。汉文帝6年(BC174)已是贾谊到长沙的第三年了。有一天,一只鸮鸟飞进贾谊的宿舍,且落在了他的座位旁。纵使历史多少烟云,贾谊都能看透其中蕴藏的兴衰。但面对眼前的这只不速之客,贾谊害怕了。鸮鸟,长沙人唤它叫服鸟。其实不是什么神奇的鸟,就是俗话所说的猫头鹰。然而在楚国人看来,这是不祥之鸟。而像贾谊这种熟悉阴阳学说的人来说,既此鸟不详,必须给自己占一卦了。果然,他翻开卦书,上面是这样写的:野鸟入室,主人将去!没什么比死亡更加恐惧。长期的抑郁、孤独、寂寞,贾谊就像北方一棵移植南方的树,从上至下、从里到外,都被长沙不适应的潮湿空气泡出毛病来了。贾谊突然之间觉得:如此下去,他将不久离世!绝望,似比病魔更具杀伤力。在这样一个地僻知音稀的地方,一个心中没信念及希望支撑的文人,最终结局就像天上那颗流星,一闪而过,把一生光辉都集中在那一刹那燃烧爆发了。红颜易老,英才早逝,这似是古今中外一个另类的定律。在此定律之下,我们看到太多美丽绝伦的女子及不世出才子的殒落。或许冥冥之中,贾谊就注定是那颗过早流逝的星辰。就在此时,有人突然替贾谊拖住了死神的脚步。这个人,就是贾谊日思夜念的政治情人:汉文帝刘恒先生。此时,刘恒突然疯狂怀念起了贾谊。没办法,政治伙伴犹如情人结伴,旧的去了,新的不来,那就只好把旧的召回来了。这一次,刘恒突然召回贾谊,不是因愧疚,更不是要重新重用他,而是因为心灵寂寞。没人想到:刘恒其实也是一个容易寂寞的人。寂寞就像病毒,一旦浸入心脾,不管身处高殿繁华之处,还是泡于莺歌燕歌当中,都不能抚之以乐。原因很简单,要想治病,就得对症下药。刘恒认为:他近期无法排泄的寂寞之病,非得贾谊这贴药不可了。关于刘恒征召贾谊的这次见面会,《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刘恒坐在宣室里和贾谊聊天,且聊的不是政治,更不是历史,而是鬼神之事。皇帝信仰鬼神,从来就不是什么稀奇之事。只要人类还没摆脱死亡的恐惧,就永远摆脱不了对鬼神的追问。事实是:死亡的恐惧永远不会消失,对鬼神的追问也将永远不会停止…于是这个夜晚,刘恒和贾谊就鬼神之事进行了长夜的探讨,且基本都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的。刘恒问、贾谊答,刘恒听得都不禁入迷了,不知不觉谈到了半夜,他的身体也不知不觉移到了贾谊的身边。多么和谐、多么荒谬的美丽之夜啊!关于这次夜谈,后世诸多文人都替贾谊感到悲哀。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客,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此诗如换成通俗的话说就是:贾谊的政论才调那是没得说的,可荒谬的是刘恒这个皇帝聊得痴迷夜深,竟不问国事,鬼使神差搞起些迷信来了。悲哀啊!而关于此次相会那夜的美妙时光,刘恒自己是这样评价的: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很久不见贾生了,以为自己比他厉害了,没想到还是赶不上…原来,那一夜刘恒是被贾谊的鬼神学问给折服了!话说回来:如果说贾谊是曾被刘恒抛弃了三年的政治情人,现在再次重逢,或许也应回心转意,或有所表示了吧?事实是不久之后,刘恒再次打发贾谊继续教书。不过此次换了一个贵族学生,此人正是刘恒最宠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刘恒是这样告诉贾谊的:我这少子很爱读书,请你多费心调教一下。难道,当少子太傅就是刘恒对贾谊最好的补偿吗?难道,刘恒就忘了他曾要提贾谊任公卿之职吗?那时是因周勃等人阻拦,可如今这帮老臣死的死、散的散,难道是他们阴魂不散,背后又参贾谊一本?让他无法重入仕途?说得没错,是有人要拦贾谊的路!但此人不是周勃的人,而是刘恒自己的宠臣:邓通先生!邓通认为:刘恒有重新重用贾谊之心。他必须抢先一步,拦腰斩断贾谊的通天之路!邓通对刘恒说了什么,已不重要。事实证明:邓通果然是刘恒手心的肉。贾谊继续被搁置不用,继续教书…兄弟啊,不是朕不帮你啊,只怪你得罪的人太多了。我想:这应该是此时的刘恒最想对贾谊说的话了。现在,让我们放下汉朝廷内部的争斗,把眼光转向匈奴去看一看:关于匈奴,我相信每个汉朝人心里都有说不完的怕和恨。连贾谊这个弱不禁风的书生都握紧拳头,气势昂然地喊道“如果开战,算我一个!我他妈的不信搞不定匈奴”光靠打就能解决问题吗?汉朝如真有实力打大纵深战役,也轮不到贾谊叫喊,肯定早有一帮武夫早就冲到草原找匈奴仔群殴烂打了。实话实说:现在还不是打的时候。一个字:忍!小不忍则乱大谋。这话一点都没错啊。曾经,强人冒顿非礼吕雉,她忍了,甚至还装孙子似的赔礼道歉。装孙子也就罢了,可这强忍下来的平静无事局面,还是在三年前不久被右贤王破坏掉了!更可恨的是:右贤王大幅度的犯边行为,错误的诱导了济北王刘兴居的造反。结果弄得刘恒这个当皇帝的,里外不是人。这个匈奴右贤王,似成了刘恒心头的一块阴影。这个疙瘩从孝文三年长到孝文六年,终于有人愿意来解开了。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人当然是右贤王的顶头上司:匈奴大单于冒顿先生。本年,他给汉朝写来了一封国书。让人吃惊的是:冒顿这次不是挑衅来的,反而是就三年前右贤王犯边抢劫的事赔礼道歉来的。真他妈奇怪了:整整三年过去了,黄瓜菜都凉了。怎么到现在才赔礼,冒顿这打的是什么主意呀?不过,冒顿这个和解的姿态对汉朝来说,总不算是个坏消息。冒顿单于的国书大约如下“三年前,右贤王抢劫汉朝边境,完全是受人诱惑而行。至于这个事,我早就替你惩罚他了,那就是派他打西边的月氏国。右贤王表现不错,不但拿下了月氏国,甚至还把楼兰、乌孙、呼揭等邻近的26个国家全部拿下。现在,这些国家也都和我们匈奴合并成一家,北方无事了。既然那个抢边的事也过去那么久了,而且又是个误会。咱们汉匈两家又是亲戚,所以希望刘皇帝您大人大量,不要放心里去。让我们尽释前嫌,重归百年和好,做个好兄弟”冒顿这封国书,与其说是来和解,不如说是来炫耀的。冒顿摆明就想对刘恒说“北方二十六个国家够我抢劫了,也不怎么愁吃喝了,所以暂时不想跟你汉朝惹事了。当然了,如你们非要惹,老子也奉陪到底”好你个冒顿,软硬兼施,机关算尽!还真不能让汉朝岳父家占你一点便宜了!话说回来:要不要和解,不是由你冒顿一人说了算,也不是由刘恒一人说了算。要双方都同意了,那才是一个算。于是刘恒召集三公九卿,开了一个常委会,讨论是打还是和?经一番激烈的讨论和论证,结果是:和!汉朝这帮公卿的一致意见是:冒顿刚统一北方,锐气当头,主动出击等于主动找打;再说了,就算打下匈奴,得到的全都是大片盐碱地,顶个屁用。不如顺水做个人情,给他台阶下,大家和气生财得了。这个会果然没白开,众公卿的脑袋还是比贾谊清醒多了。当即,刘恒没二话,也给冒顿回了一封信“右贤王那也是一时冲动,事情过了就算了,单于先生就不要责怪他了”礼尚往来,从来都是我们中原人的光荣传统。冒顿使人送信来时,还给汉朝送了几匹好马及马车。于是刘恒为表示善意,送出比冒顿送来的那些土特产贵数倍以上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