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屋网logo
搜索

第3章 孙刘联盟 -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 易中天

第3章 孙刘联盟

早在诸葛亮出山前七年,

鲁肃就为孙权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

后来又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

可以说,没有鲁肃,

就没有赤壁之战,也没有三国鼎立。

荆州告急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把中华大地分成北方和南方。南方在东汉时期是欠发达地区,地广人稀,文化落后。唯其如此,朝廷和巨头们便无暇顾及,甚至不屑一顾,那些实力较弱的军阀也就能够乘虚而入,在那里割据一方。

长江一线的三个州,便是如此。

这三个州,是益州、荆州和扬州。它们的州牧,则最早是刘焉、刘表和刘繇(读如摇)。刘焉是益州牧,刘表是荆州牧,刘繇是扬州牧,他们也都是宗室。

这是汉灵帝中平五年(188)的事。当时为了对付黄巾起义,朝廷接受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并加大其权力,派朝廷重臣和皇室疏宗担任。担任州牧的宗室先后有五个,另外两个是幽州牧刘虞和豫州牧刘备。

幽州牧刘虞,益州牧刘焉,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豫州牧刘备,这就是东汉末年的五位宗室州牧。不过刘虞并未参与逐鹿,刘备则徒有虚名(豫州不是他的)。值得注意的,便只有长江一线三个州。

三个州的情况不一样,三个州牧的处境也不一样。发达程度,扬州最好,荆州次之,益州最差。个人处境则刚好相反,刘焉最好,刘表次之,刘繇最差。刘繇甚至并未真正治理过扬州,四十二岁时就早早退出了历史舞台。

名义上属于刘繇的扬州则被一分为二。长江以西(江西)被袁术占领,长江以东(江东)被孙策觊觎。刘繇兵败病逝后,扬州六郡中的吴郡、会稽、丹阳、豫章都落入孙策手中,成为后来孙吴政权的基础。[1]

但,处于风口浪尖的是荆州。

荆州在长江一线三个州中最为关键。夺取了荆州,尤其是占领了南郡的郡治江陵(在今湖北荆州),逆流而上可以攻取益州,顺江而下可以攻取扬州,这也正是后来曹操、刘备和孙权都要拼命争夺荆州的原因。

当然,如果荆州的州牧是曹操或袁绍,事情也许另当别论,可惜刘表胸无大志。袁绍向他求援,他满口答应却按兵不动。后来曹操征乌丸,刘备劝他袭击许都,他也只当耳边风,难怪曹操说他是“自守之贼”。[2]

不过平心而论,刘表在荆州甚得人心。而且,正是由于他实行“爱民养士,从容自保”的政策和策略,荆州地区保持了十多年的安定和平,许多北方南下的难民也得到了资助和周全,这不能不说是刘表做的好事。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

最先打破平静的是刘备。他是在官渡之战后,因为被曹操打败而投奔刘表的。当时的刘表,则像得到了皇上所赐的烫手山芋,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之下,刘表只能一方面礼遇有加,另一方面小心防范。

刘表的安排,是让刘备先后出兵新野(今河南新野)和博望(今河南方城),最后屯兵樊城。樊城与刘表所在的襄阳隔汉水相望,这就既能防止变生不测,又能让刘备成为对付曹操的防火墙。

其实就连这点小心眼,也被郭嘉看穿。郭嘉一针见血地指出:刘表很清楚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给予重任吧,恐怕不能制约;给予轻任吧,刘备不为所用。因此郭嘉极为不屑地说:刘表不过“坐谈客”罢了![3]

看来,刘表不该生在弱肉强食的乱世,也不知道在这乱世该如何自保。刘备天下枭雄,诸葛亮人中之龙,他居然敬而远之;中原士族南下荆州的有千人之多,也只见他安顿,不见他重用。如此不智,又岂能守住家业?

因此,北方的曹操,东边的孙权,都虎视眈眈。

孙权是孙坚的儿子,孙策的弟弟。孙坚在与刘表部将黄祖的战斗中阵亡,长子孙策接班,年十八岁。后来孙策被刺客谋杀,二弟孙权接班,年十九岁。这时,他名义上是大汉的讨虏将军,实际上是盘踞江东的小军阀。[4]

说起来孙氏家族也真是少年英雄辈出。孙坚成名时只有十七岁,孙权则同样不同凡响。建安十三年(208)春,孙权一举攻破夏口城(今武汉汉口),杀了刘表的大将江夏太守黄祖,天下为之震惊。

当然要震惊。因为此战意味着孙权的势力已向西部扩展,下一步必将觊觎江陵,贪图襄阳,鲸吞荆州。

曹操立即感到时不我待。事实上,他对荆州早已觊觎多时,而袁绍的残余势力也已剿灭尽净,北部中国几乎尽收囊中。曹操本人则自任丞相,大权独揽令行禁止,完全可以夺取荆州,也必须夺取荆州。[5]

当年七月,曹操南征刘表。

与此同时,刘表也一病不起,并于八月身亡,接管荆州的是他的小儿子刘琮。刘琮岂是曹操的对手,刘表旧部蒯越、韩嵩、傅巽(读如训)等人也都劝他投降。

刘琮说:我就不能和诸位一起,守住先君基业,以观天下之变吗?再说还有刘备。

傅巽说:不能。以人臣对抗人主,是以逆抗顺;以地方对抗中央,是以弱战强;以刘备对抗曹操,是以卵击石。三个方面都不行,还要抵抗王师,那是找死。

刘琮犹豫。

傅巽便问:将军自己想想,你比得上刘备吗?

刘琮说:比不上。

傅巽说:那好!如果刘备不能战胜曹操,将军就无法自保;如果打得过曹操,他还会再做将军的部下吗?

刘琮一听就明白了。

没错!要对抗曹操,只能依靠刘备。但无论刘备是输是赢,自己都没有好下场。那还不如投降![6]

刘琮投降,曹操的大军便如入无人之境。刘琮这才派人去告诉刘备。刘备闻讯大惊,拔出刀对来人说:今天就是宰了你也不解恨,只是不想弄脏了我的刀![7]

不过现在说什么也都没有用了,刘备唯一的选择是走为上计。然而刘备跑得快,曹操追得也快。他亲点五千精锐骑兵,以一天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了过去,试图将刘备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一举歼灭。

与此相反,刘备却是跑得快,走得慢。因为他路过襄阳时,许多士人、百姓和刘表旧部都跟着南撤,随行人员多达十几万,辎重数千辆,一天只能走十几里。

这就几乎是等着挨打。

危在旦夕的刘备却拒绝了先走一步的建议,坚持与民众缓慢同行。他的解释是:成就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人家跟我生死与共,我又怎么忍心抛弃他们!

可能,这是刘备一生中最闪光的一笔。

然而后果却十分严重。曹操很快就追上了刘备,两军在当阳的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相遇。刘备再一次丢掉了老婆孩子,与张飞和赵云等数十人落荒而逃,随行人员和车辆辎重全部被曹操缴获。[8]

幸运的是,曹操并没有穷追猛打。他放弃了刘备,带兵直奔江陵而去。那里屯集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包括水战必需的舰船,是绝不能让他人得手的。

靠张飞保全了性命,靠赵云找回了妻儿的刘备,决定东行去夏口,跟事先安排在那里的关羽,以及跟刘琮分道扬镳的刘表长子刘琦会合。但,刘琦的一万人马,关羽的一万水军,能抵挡曹操的泰山压顶吗?

也许,这就得问诸葛亮了。

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是在前一年来到刘备身边的。

这又是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由于罗贯中的演义而广为人知,可惜却是小说家言。历史的真相也许并非如此,或不完全如此。

那么,真相可能是什么?

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曾经见过刘备。

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北方。洞悉形势的诸葛亮料定下一个攻击目标必是荆州,也清楚刘表不可依赖,能救荆州的只有刘备,便从隆中去见他。

刘备并不认识诸葛亮,也没太把这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当回事,尽管他身高一米八四,容貌甚伟风度翩翩。但在四十七岁的刘备眼里,诸葛亮依然是小字辈。

那天可能是刘备的接待日,来座谈的士人很多。谈完众人散去,只有诸葛亮不走。刘备也不问他想说什么,顺手拿起一根牦牛尾巴就编起工艺品来。

诸葛亮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这个吗?

刘备说:这是什么话!聊以忘忧罢了。

诸葛亮说:请将军度量一下,刘镇南(刘表)与曹公(曹操)相比,怎么样?

刘备说:比不上。

诸葛亮又问:将军自己呢?

刘备说: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那么,难道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

刘备这才发现诸葛亮非同寻常,诸葛亮也为刘备出谋划策。他的建议,是鼓励流入荆州的游民发展生产,并登记在册。刘备依计而行,实力果然大增。[9]

不过这事也就到此为止,诸葛亮又回到了隆中。他真正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应该是在司马徽和徐庶极力推荐之后。即便如此,刘备也仍未高度重视。

刘备对徐庶说:那就请他和足下一起来吧!

徐庶却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岂能随便召唤?将军还是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吧!

这才有了三顾茅庐。[10]

但,这里面有问题。

是啊,诸葛亮不是“可就见,不可屈致”的吗?他怎么会主动去见刘备?他既然已经见过了刘备,刘备又怎么还需要三顾茅庐?以上说法,可靠吗?

可靠。

事实上,诸葛亮完全有可能去见刘备,因为当时的荆州山雨欲来,危在旦夕。以诸葛亮之心系天下,绝不会坐视不管。我们甚至可以推测,正是他的这种责任感,从一开始就赢得了刘备的尊敬和信任。

有一个旁证可供参考。

也是在荆州,而且就在刘表席间,刘备就曾毫不客气地痛斥一个名叫许汜(读如四)的人: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天子失所,正需要有人为国分忧。足下名为国士,却不知忧国忧民,只知求田问舍,实在让人不齿![11]

诸葛亮当然不是许汜。作为“每自比管仲、乐毅”的有志之士,他可是以天下为己任的。

因此,诸葛亮会去见刘备,刘备也会去见他。

实际上,两汉原本就有聘请名士为官的制度(请参看本中华史第八卷《汉武的帝国》)。而且无论是皇帝的征聘,还是州郡的辟除,都是礼聘,不能令召,光武帝刘秀甚至还碰了好几个钉子。三顾茅庐,不足为奇。[12]

更何况,刘备拜访诸葛亮,也未必是招聘。

这一点,有诸葛亮自己的回忆为证。他在二十一年后曾这样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13]

很清楚,诸葛亮去见刘备,是“提出建议”;刘备去见诸葛亮,是“征求意见”。两人谈得投机,这才决定合作。也因此,诸葛亮到刘备军中,一开始是没有职务的。担任军师中郎将,是在赤壁之战以后。[14]

至于打动刘备的那一席话,则是《隆中对》。

这是一次极其严肃认真的对谈,双方也都表示了最大的诚意。为了郑重其事,刘备使用了“孤”的自称。他在建安元年被封为宜城亭侯,可以称孤。[15]

于是刘备开诚布公: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自不量力,一心想要伸张正义于天下。奈何智术浅短连遭挫折,只剩下壮心未已,先生认为计将安出?

诸葛亮的对策则极为务实。

早已看清时局的诸葛亮告诉刘备,当今天下之势,并非人人都像将军一样心系汉室,心忧主上,而是都在抢占地盘。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曹操以弱胜强消灭袁绍,便是证明。

那么,什么地方可以考虑?

北方显然不行。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东边也不行。孙权据有江东已经三代,既得地利又得人和,这就只能联合,不能图谋。

能打主意的,是荆州和益州。

荆州下辖七郡,领县上百,而且北据汉沔(汉水、沔水),利尽南海(广东、广西),东连吴会(江苏、浙江),西通巴蜀(重庆、四川),堪称“用武之国”,碰巧主人又守它不住,简直就是天赐,就看将军想不想要了。[16]

益州的情况也差不多。这个地方,对外是天险,对内是乐土,高皇帝就是在益州的汉中成就帝业的。然而成都的刘璋昏庸软弱,汉中的张鲁则不怀好意,因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只不过得自己动手去拿而已。

拿下了荆州和益州,又怎么样呢?

诸葛亮说,以将军帝室之胄的身份,信义著于四海的名望,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的号召力,只要实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政策,事业就能发展,力量就能壮大,也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将来,如果形势发生变化,则可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率领从荆州出发,取道宛城挺进洛阳;另一路由将军亲自率领从益州北上,取道秦川直抵长安。那时候,百姓万民还不捧着酒饭来夹道欢迎吗?

于是诸葛亮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此醍醐灌顶,刘备豁然开朗。他高兴地对关羽和张飞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啊![17]

可惜,诸葛亮为刘备做的只是战略规划,现实问题则是刘备一行逃到夏口后,曹操并没有放过他。十二月,在江陵养足精神备齐军需的曹操,率领大军顺江而下抵达巴丘(今湖南岳阳)。目的很明确:消灭刘备。[18]

刘备大难临头。

在这个关键时刻,并无官职的诸葛亮挺身而出。他对刘备说,情况紧急!请明公授权,让我去江东求救。[19]

这是正确的决策,因为此时能救刘备的只有孙权。问题是孙权与曹操并未翻脸,跟荆州反倒是世仇。至少,他可以坐山观虎斗。即便收不到渔翁之利,也犯不着来蹚这浑水。因此两家能否联盟,完全取决于孙权的态度。

那么,孙权的态度又如何?

鲁肃设谋

孙权在观望。

事实上,荆州事变后,孙权就到了柴桑(今江西九江)。态度则很明确:拥兵自重,观望成败。[20]

这并不奇怪。毕竟,曹操不是冲他来的,刘备跟他也非亲非故。他当然清楚刘备不是曹操的对手,因此他要算的账是:如果刘备败了,曹操会不会继续东进?如果帮助刘备抵抗曹操,自己又有什么好处?

不过,这可以慢慢想。

没错,孙权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人。后来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他却一直等到曹丕死后三年,看清楚万无一失才肯戴上皇冠。结果是什么呢?三国当中他称帝最晚,国祚却最长。所以,看不见兔子,孙权绝不会撒鹰。[21]

诸葛亮使命艰难。

实际上,真正促成孙刘联盟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另外一个人,因为他比孙权还会算账。当他把所有的账都跟孙权算清楚以后,孙权就拍板了。

此人就是鲁肃。[22]

鲁肃是在周瑜的建议和推荐下投奔孙权的,而且初次见面就有了“合榻对饮”的密谈。这次密谈,跟当年毛玠劝说曹操,沮授劝说袁绍,后来诸葛亮劝说刘备,意义同样重大,堪称“鲁肃版”或“东吴版”的《隆中对》。

孙权问:如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孙某有幸继承了父兄余功,便也想建立齐桓和晋文那样的霸业。先生既然看得起孙某,不知有什么办法可以教我?

这跟刘备问诸葛亮,是一样的。

鲁肃却当场泼了一瓢冷水:将军怕是当不成齐桓和晋文了。想当年,高皇帝也想尊奉义帝成就霸业,但是项羽不同意。今天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有曹操在,将军怎么成得了齐桓公和晋文公?

做不成齐桓、晋文,那做什么?

做皇帝。

鲁肃说:当今天下形势,是大汉已无希望,曹操实力雄厚。因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等到北方处于多事之秋时,再向西进军,将整个长江流域都据为己有,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可是高皇帝的功业啊!

这当然是一个宏伟蓝图。但在建安五年十月,曹操刚刚战胜袁绍的时候,鲁肃也好,孙权也罢,恐怕都只能说说和听听。因此孙权淡淡地回应:孙某尽力一方,只是为了辅佐汉室。先生所言,可不是孙某敢想的。

其实鲁肃的话,孙权听进去了,尤其是“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猝)除”这两句。其中奥妙,则不言而喻:汉室不可复兴,由霸业而帝业就是可能的;曹操不可卒除,先三分后一统就是必须的;孙权的路线既然是与曹操划江而治,南方对抗北方就是必然的。

但,南方弱小,北方强大。南方要想对抗北方,就非得联合不可。这正是鲁肃要极力主张与刘备联盟,孙权也最终要去蹚赤壁之战那汪浑水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仅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鲁肃同样知道,而且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了七年。

当然,他们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一统天下。

且看鲁肃的三部曲:第一步,巩固江东,与中原(曹操)、荆州(刘表)鼎足而立;第二步,在适当的时候夺取荆州,进而占据整个长江流域,与北方分庭抗礼;第三步,称帝建国,谋求天下一统。

榻上策VS隆中对

榻上策

献策人:鲁肃

献策时间:公元200年

背景:官渡之战袁曹胜负未分。

局势判断:短时间内消灭无法曹操。刘备与曹操敌对,可以结为盟友。如果刘备有异心就见机行事。

战略要点:先剿除黄祖,进攻刘表占领战略要地荆州,从而进可攻、退可守,形成鼎足态势。

展望未来:当曹操后方发生内乱时,一举消灭曹操,统一天下。

隆中对

献策人:诸葛亮

献策时间:公元207年

背景:赤壁之战前,刘备新败。

局势判断: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战略要点:先取战略要地荆州,再攻占益州,形成鼎足态势。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治理国家。

展望未来:一旦出现有利机会,就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消灭曹操,统一天下。

这就与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规划惊人地相似。换句话说,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也都需要“南方对抗北方”。只不过鲁肃说的三家,是曹操、孙权、刘表;诸葛亮说的,则是曹操、孙权、刘备。

然而鼎立的三足是一样的,即中原、江东与荆州。荆州在刘表手里,就是曹操、孙权、刘表。荆州在刘备手里,就是曹操、孙权、刘备。事实上,后来鲁肃和孙权也做了调整:刘表换成了刘备,对峙也变成了联合。

联合也是鲁肃促成的。

刘表病故后,政治上极为敏感的鲁肃立即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性,便以吊唁的名义出使荆州。走到江陵得知刘琮投降的消息,又立即北上与刘备相会于当阳长坂。

对于狼狈不堪的刘备来说,鲁肃真是天上掉下来的活神仙。因此,当鲁肃提出联盟建议时,刘备和诸葛亮都没有任何异议。于是鲁肃陪同刘备一行到了夏口,后来又进一步东移到樊口(今湖北鄂州樊港入江处)。

然而孙权却犹豫了。

孙权犹豫,是因为有一笔账不太好算:不帮刘备,荆州就是曹操的;帮助刘备,荆州就是刘备的。两个都不帮,荆州仍然不可能变成自己的,弄不好那战火反倒会烧到家门口来。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这实在不好决策。

那么,孙权后来为什么又决定联合刘备?

因为问题变了,不再是要不要帮助刘备,而是要不要投降曹操。孙权的情报部门得到消息,曹操拿下刘备以后还要进军江东。另一条未必可靠的史料则宣称,曹操还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23]

孙权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征求意见,结果上上下下一片降曹论调。他们说,曹操托名汉相,似虎如狼,挟天子以征四方,岂能对抗?何况他拿下荆州占领江陵以后,就连长江天险也与我共有。不如投降。[24]

只有鲁肃一言不发。

孙权无奈,起身上厕所,鲁肃也跟着追到檐下。孙权立即意识到鲁肃有极其重要的悄悄话要说,便拉着他的手问:爱卿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

鲁肃说:是的。投降不是不可以,但要看是谁。比如我鲁肃,是可以的;将军您,就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鲁肃投降以后,可以一步一步升上去,当个郡守、州牧总不成问题。将军如果投降曹操,又能到哪里去呢?

这当然是悄悄话,然而说到孙权心坎上了。实际上孙权对鲁肃那个“隆中对”是很以为然的。他也很清楚,只有联刘抗曹,才可能现在保全江东,将来南面称孤,最后克成帝业,投降曹操则绝无出路。

于是孙权叹息说:他们的议论很是让人失望,只有爱卿与我想法相同,这是上天以爱卿赐我啊!

不降曹,就只有联刘,这叫别无选择。

联刘抗曹,已是箭在弦上。

但,打不赢怎么办?

鲁肃没说,孙权也没问。因为战败的结果跟投降没什么两样,却光荣得多。至少对于孙权,是如此。

那么,孙权可以拍板了吗?

不能。因为他还有话要问两个人。

这两个人,就是诸葛亮和周瑜。

孙权拍板

与鲁肃谈话之后,孙权接见了诸葛亮。[25]

奇怪!孙权不是已经拿定主意联刘抗曹了吗?为什么还要再听诸葛亮的?因为他谨慎。他必须弄清楚刘备有多少实力,又有多大的决心。因此两人见面时,孙权完全是脑子里一片空白的样子。

诸葛亮的开场白却堪称经典: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26]

这话精彩!表面上看,诸葛亮不过描述了局势,回顾了历史,但三言两语之中却暗藏玄机。比方说,无论已消灭的袁绍、袁术、吕布,仍割据的刘璋、张鲁、马超,都只字不提,似乎并起逐鹿的只有三家。

次序也有文章:先孙权,再刘备,最后曹操。其实曹操起兵时,孙权和刘备还不知在哪里。何况曹操拥有半个中国数十万大军,孙权也有江东六郡十万精兵,刘备则加上刘琦也只有两万人马,又岂能“并争天下”?

不过这种说法,孙权方面是爱听的;而“与曹操并争天下”云云,则又向孙权暗示了谁是你的朋友,谁是你的敌人。陈述尚未开始,阵营已然分明。

至于刘备的败落和困境,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那么,刘备为什么没有用武之地?因为曹操平定中原,攻破荆州,威震四海。

原来,麻烦都因为曹操,刘备则没有问题。

呵呵,高明!

接下来,诸葛亮反客为主,开始替孙权谋划:如果能与曹操抗衡,不如及早了断;如果不能抵挡,那就尽快称臣。像将军这样,表面上唯命是从,实际上心怀二志,火烧眉毛却当断不断,恐怕马上就会大祸临头。

因此诸葛亮说: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不能说这话没有道理。是的,刘备确实是没有了用武之地,却也因此没了麻烦。因为反正死路一条,了不起拼他个鱼死网破。这样算下来,有麻烦的反倒是观望狐疑犹豫不决,“事急而不断”的孙权。

但,明明是自己走投无路,却偏说别人有麻烦,还做出一副设身处地的样子,孙权当然不吃这一套。他反唇相讥说:既然如此,你们刘豫州怎么不投降?

诸葛亮很清楚,这时绝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必须将抵抗到底的信息传达给对方。因此他抗声作答: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望所归,岂有投降之理?即便抵抗失败,那也是天意。投降曹操,万万不能!

这话说得大义凛然,却只能看作外交辞令。其实五易其主的刘备这回哪里是骨头硬?是吃准了曹操根本就不会放过他,投降也没用,只能死硬到底。

然而孙权要的就是刘备方面的这个态度。于是他当场表示:我想清楚了,除了刘豫州,没人可以对抗曹操。不过孙权决策之前,仍必须掂量战争的可能性,因此直截了当地问:刘豫州新败之后,还有抵抗之力吗?

显然,这只能实实在在地算账。

于是诸葛亮说:曹操万里长征千里奔袭,杀到这里已成强弩之末,哪里会有战斗力?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哪里会有战斗力?刘琮的部队投降曹操,原本迫于无奈,并非心悦诚服,又哪里会有战斗力?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这些判断完全正确。

更重要的是,他还带来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刘备并未全军覆没,荆州也并未全部沦陷。只要双方同心协力,战胜曹操绝无问题。曹操兵败,必定撤回北方。那时,中原、江东与荆州的鼎足之势就可以形成了。

因此诸葛亮说: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话说到这个份上,联盟应该已经达成。然而孙权依然按兵不动,因为他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孙权等待的是周瑜。[27]

周瑜是鲁肃建议从前方召回的。他提出这个建议,当然有深刻的原因,也有充足的理由。

与孙策同年的周瑜,是跟孙策一起长大,后来也亲如兄弟的战友,江东基业就是他们共同打下来的。他们还分别娶了闻名遐迩的美女大乔和小乔,成为战场和情场同时得意的少年英雄,时年二十四岁,人称孙郎和周郎。

孙策去世后,又是周瑜率先支持孙权,跟张昭一起成为孙权的左膀右臂。当时孙权的正式官职只是将军,周瑜却对孙权执臣子礼。他还对鲁肃说,孙权是一定能够成就帝业的,鲁肃这才投奔了孙权。[28]

周瑜,是孙权的诸葛亮。

实际上周瑜对战局的判断也跟诸葛亮完全一致,他甚至还指出了曹操这次出征的四大弊端:本土不安,后患未除,贸然南下,此其一;放弃鞍马,使用舰船,舍长就短,此其二;寒冬腊月,马无草料,给养不足,此其三;劳师远征,水土不服,必生疾病,此其四。

周瑜说:这四条都是兵家大忌,曹操却一条不落。如此利令智昏,简直就是自己前来送死,岂有我们反倒投降之理?我看活捉此贼,就在今日!

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被诸葛亮和周瑜一起粉碎。

鲁肃算清了政治账,诸葛亮算清了联盟账,周瑜算清了军事账,孙权心里笃定,这才亮出底牌:老贼早就想废汉自立,只不过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如今群雄已灭,唯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为了宣示决心,孙权拔刀砍断案角喝道:再有胆敢主张投降曹操的,下场就跟这书案一样![29]

也就在这天晚上,周瑜和孙权有一次单独谈话。孙权摸着周瑜的背,叫着他的字说:公瑾呀,你是上天派来帮助我的啊!我已经选好了三万精兵,舰船、粮草和武器也都准备完毕。请公瑾和子敬(鲁肃)、程公(程普)先行一步,我在后方尽力支援。如果战事不利,公瑾就回来,本将军亲自与他曹孟德决一死战。

看来,孙权早就做好了参战的准备。

实际上,联刘抗曹原本就是孙权的打算。只不过,他必须得到刘备方面的保证,必须由将来实际作战的周瑜和鲁肃提出主张,还想借此机会考察一下集团成员的忠诚程度,这才装作没有主见,迟迟不肯表态。

孙权绝非等闲人物。

但不管怎么说,吴军总算出发了。他们以周瑜和程普为正副总指挥(左右督),鲁肃为参谋长(赞军校尉),驾着战船鼓起风帆,浩浩荡荡开往樊口。

天天派人守在码头的刘备终于盼来了救兵。为了表示诚意,刘备只身一人乘船去见周瑜。两人见面自有一番寒暄慰问,但刘备最关心的还是军情。

刘备说:孙将军决心对抗曹公,可谓深谋远虑,却不知贵军战卒有几何?

周瑜说:三万。

刘备说:恨少!

周瑜却意气风发信心十足地说:三万人足够!请刘豫州放宽心思看我破敌吧!

赤壁之战

周瑜的话没有错,赤壁之战以曹操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是划时代的:此前则群雄逐鹿,此后则天下三分。然而战争本身的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和胜败原因,历史学家都有不同意见,堪称众说纷纭。[30]

但陈寿《三国志》所言,应该大体不差。[31]

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曹军从江陵顺江而下,孙刘联军从樊口逆流而上,两军在赤壁(今湖北赤壁)相遇。不出周瑜所料,曹军在巴丘已大面积感染瘟疫。狭路相逢,曹军败北,只好退过江去,把战舰停靠在赤壁对岸的乌林(今湖北洪湖)。[32]

这时已是寒冬。北风劲吹,船舰颠簸,曹军中又病倒一片。于是曹操下令将战舰连锁在一起,陆军则在岸边安营扎寨。周瑜的部将黄盖说:敌众我寡,难以持久。但曹军既然船舰首尾相接,不妨一把火把他们烧走。

周瑜然其计,黄盖则假装投降。数十艘战舰装满柴草又浇了油,蒙上布幔,插上旗帜,浩浩荡荡驶向北岸。曹操部队的官兵都跑了出来指指点点,伸长了脖子观看黄盖来降。没想到黄盖的舰船驶过来后,竟是一齐放火。

当时东南风劲吹,火势一直蔓延到岸上。曹操的战舰和军营全部都被点燃,顷刻之间烈焰万丈。曹军有的被烧死,有的被淹死,人仰马翻,曹操只好撤退。

撤退前,他把剩下的船也烧了。[33]

猝不及防的曹操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在周瑜和刘备的夹击下一路狂奔,幸得张辽、许褚等人的接应方才脱险。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双管齐下,追击曹操直至南郡。曹操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自己带着残兵败将退回北方。

曹操真是一败涂地。

然而这一仗却非打不可。实际上,除了必须夺取荆州和消灭刘表,曹操也还想威胁孙权。建安七年(202),曹操要孙权送儿子做人质,被孙权拒绝,曹操很可能就已经把他列入了黑名单。征荆州,灭刘表,至少可以警告孙权一下,这才有写给孙权的那封恐吓信。

可惜曹操的想法完全落空。孙权没被吓着,反倒与刘备联合,一把火把他烧得焦头烂额。刘表虽然死了,刘备却强大起来。江陵虽然到手,却又丢了,等于没有。曹操得到的,只有襄阳。但是,江陵仍然在对方手里,他的脚步却再也不能迈过长江。

这一回,曹操失大于得。

赚得盆满罐满的是刘备。赤壁之战前,他先是寄人篱下,后是如犬丧家。然而短短四五个月,就咸鱼翻身今非昔比。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纷纷投降。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并自任荆州牧,治所公安(今湖北公安)。[34]

刘备变成了战后的暴发户。

孙权则由刘备上表朝廷,推荐为徐州牧。他甚至有可能远远见过曹操一面。建安十八年(213)春,曹操与孙权在濡须(今安徽无为)相持不下,孙权便坐了一条小船到曹操的水军营中转了一圈,还让吹鼓手奏乐助兴。于是曹操喟然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后来孙权又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上面只有八个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另外又附了一张纸,上面也只有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得信,立即撤军。[35]

这就是赤壁之战的余波。

因此,赤壁之战实在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关键。由于这场战争,鼎立之势已现,对峙之势已成。此后,南方和北方也曾有过征战,比如曹操南征孙权,关羽北战襄樊,但不是无功而返(如曹操),便是自取灭亡(如关羽),谁都不能再向前迈出一步。

有成效的是东西之战,即刘备的夺益州和孙权的夺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夏,刘璋投降,刘备入成都,益州归了刘备,刘备以荆州牧的身份兼领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219)冬,关羽被杀,孙权入江陵,荆州大部归了孙权,孙权以徐州牧的身份兼领荆州牧。

至此,长江一线三州的归属完全改变。原来的三个宗室州牧刘繇、刘表和刘焉父子先后淡出江湖,南方成了孙权和刘备两大军阀的舞台。

那么,北方又如何?

本站所有资源信息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责任,如您认为本站页面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在收到邮件后24小时内

将资源跳转至影视版权方网站或删除相关侵权链接,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本站邮箱:yuedyw#gmail.com

最新热门热搜电视剧电影小说漫画排行榜免费在线观看下载 - 绿豆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