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0节 千年难见黄河清
柳木开口继续说道:
“千年难见黄河清。武帝扬汉之天威于域外,却难治黄河。汉书有记载,汉之武帝将心爱的白马和玉佩投入河中,祈求河神保佑,却依然无为。连续二十年,年年黄河大灾,生灵涂炭。”
不愧是当朝左仆射,萧瑀讲了无论关于黄河的记载,这脑袋绝对就是一部电脑级的。
柳木又问道:“萧老,您可否听说过海晏河清一词。”
萧瑀摇了摇头,但这个词他能够理解。
柳木再问:“萧老,您可听说过,自古相传,圣人出、黄河清!”
“传自帝禹,自古相传第一次黄河清,就在那时。”萧瑀还特别给柳木讲了许多典故。
“烧荒,是很愚蠢的一件事。兴修水利,保护森林,河道两旁的一切树林都要保护,禁止随意开挖水渠,禁止无休止,没有规划的兴建水力磨坊。十年,可增加良田百万顷,可见……黄河清!”
柳木这个信心不是凭空掉下来了。
黄河开始变黄就是因为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处,那里连年兵灾不断,有树也会被砍了去作军用。
而且现在就是地球第四次温暖期,长安的气候可比后世的长江以南,而且降水量足够。
只要保持水土,十年就可以见到黄河清。
说保持水土,保护环境李世民怕是不会太在意,但一句黄河清,这可是要了李世民的命,在他身为皇帝的期待,别说是保持黄河清,就算是有那么几天是清的,他的帝皇生涯也可以记上浓重的一笔。
若是黄河真的变清了,那怕是相对变清,李世民也可以说贞观朝是千古盛世。
“兵部。”李世民开口了。
却是没叫工部,也没有叫户部,而是叫了兵部。
杜如晦出例。
李世民吩咐道:“三年,朕要灭了颉利。北方无战事,黄河可以休养生息,莫说是十年,朕此生若能见到黄河清,卿等千古留芳。”
众朝齐施礼。
“退朝……”
众臣再施礼。
这……柳木呆住了,他最重要的事情一个字都还没有提及呢。
李世民走了几步又停下:“柳木,你想要作的那件事,朕以为你可以选十五县之地试一试。就这样。”
柳木施礼后退离。
一天后,柳木亲自去了华州。
华州就是华山脚下的一个中州,这里是渭水平原,也可以叫关中平原的东南部,这里有着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
这一带,南北都有山,但中部平川却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属于渭河冲积平原。最大的资源是有着黑腰带之称的渭北煤田带,储量惊人。
不过柳木却不是为煤而来。
柳木在进州城之前,先在一处村庄停下。
村子里正在把他们张网抓来的蝗虫在村前的空地上凉晒。
光是见柳木亲随护卫部的气势,村长与里正就知道是长安来的大人物,赶紧迎到村头。
护卫飞快的拿来折椅,折桌摆开,柳木请两位老者入座。
“两位老丈,我路过这里歇个脚,也顺便打听点事。”
“官人您说。”里正根本就没打算问柳木到底是谁,这架势肯定不是小人物。
柳木笑着说道:“我问个事,两位老丈帮着想想。”
“成,你问。”
“咱关中人多,这乡、里、村。各家的田够数吗?”
柳木问完,两位不敢回答了,私议政事他们不敢。
柳木笑着一伸手,柳木的新任秘书谢星儿将一份文书递到了柳木手上,而且翻到了柳木需要的那一页。
“这村子,远远不足数。”说罢,将那份文书递到了两人面前,继续说道:“大唐的田分为永业田,然后是口分田。但关中的贵族太多,关中的官员也太多。所以另两种田让百姓的田不足数,你们的口分田怕平分到丁,不足十亩吧。”
大唐还有两种田,柳木就有。
一种叫职分田,就是相当于官职俸禄的,一品的十二顷,二品十顷……
这田是公田,离职就要交回。
“官人,这……”
唐朝,百姓对有官职之人的一种尊敬。到了宋代才是妻子称呼丈夫的。
“我要问的是,若是我让你们换一个地方居住。如一户有五口人,三丁。那么你们会得到一千亩以上的田最多不超过三千亩,然后有奴户十户。当然了,田中所产无论多少,我要扣走……”
这时柳木停下了,他在看着两位老丈的反应。
而后柳木才说道:“我要扣走三成,再按每亩收十文钱田税。没有徭役,但却要出丁受训护卫乡里,这与府兵不同,只须护卫乡里无须出征。”
“换不换,走不走?”柳木问完之后就开始等待两位老丈的反应了。
嘶……
两位老丈都是一个反应,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太刺激了。
这是从小民升为富民的级别。
“我叫柳木,没有都尉册封的一位驸马。”
听到柳木报名,两位老丈赶紧起身施礼,柳木的大名莫是关中,就是远在巴蜀西南的土司都有所耳闻,更何况关中地带。
柳木没让两位老丈起身,伸手按住了他们:“两位老丈,总舶司有田地,那些奴户却不懂耕种。那里可是一年收三季稻米的良田,四季如春。当然了,还有一部分地方勉强还行,那里的人不会种菜,我需要大量的萝卜。”
两位老丈都沉默了,这事让他们拿不定主意。
一边是背井离乡,一边却是身家暴涨数倍的诱惑。
柳木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了,你们的家依然还是你们的家,就拿这个村子来说,我肯定会推倒了,而后数村合一建大村,所有人的户籍依然还在这里。依然可以……衣锦还乡。”
柳木说完衣锦还乡四个字之后,两位老丈的眼神立即就变了。
大唐也有外出作工,甚至跑很远去作工,也有作运输的活。许多壮劳力都在农闲的时候外出作工,只要家还在这里,每年有个念想,也是不错的。
从两位老丈的眼睛之中柳木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