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四) 一路向南
“教主息怒,教主息怒啊!看在咱们一心信教的份上,救救咱们吧?”,石柳邓他们一听到杀劫将至,瞬时惊慌失措的请求饶命。
自清廷统治中原以来,大大小小的反清起义不计其数。最有名的莫过于康熙朝的三藩之乱。当时湖广、云贵、两广、浙闽等大半个江南,都脱离清廷掌控。
但最后,藩王尽死,内乱终平。
现在他们这几个庄稼把式的苗民,势不过藩王,智不过诸葛。还要带头造·反,这结局,很难让人高兴。尤其是得知清廷率十万大军,镇压在即。
这觉,都很难睡好!
正是有自知之明,他们才会在江夏的一声恐吓中,暴露了心底的恐·惧。
见达到预期效果,江夏也甚为满意。但他面上,却没表现出来。甚至言语上,还推辞了好一会儿。
惹得石柳邓他们,更将江夏当成救命稻草,使劲的叩头,请求指条生路。
眼见他们头皮也磕破了,江夏才假装被他们的诚意打动,悲天悯人的叹道:“哎!上天有好生之德!尔等皆为义士,又为吾教之徒!罢了!罢了!吾自耗些寿元,为尔等找出一线生机。”。
这话引得石柳邓他们,感激涕零。纷纷发誓,一定为教主马首是瞻。
听到这话,两个守在门边的童子,嘴角轻弯,溢出一丝的浅笑。他们早就等着这话了!
然后江夏口诵真经,像是与冥冥中的天神交流。石柳邓他们就跪在一旁看着,连大气也不敢出。
直到江夏突然起身,打翻了身旁的茶盏,寖湿了莲台。
“嘶--”,吸气声瞬时响起。却是石柳邓他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难以置信的看着莲台上的‘南’字。
幸而他们见多了江夏的神奇,所以并没表现得太过失态。但这鲜·红如血的‘南’字,凭空闪现在洁白的莲台上,怎么看都觉得不祥!
而江夏也神情凝重的盯着红得渗·人的‘南’字,半天都没说话。
这副姿态,让石柳邓他们更加惶恐。但他们有碍于江夏的威严,不敢问出心中的疑惑。以致心里,备受煎·熬。
直到童子换上干净的莲台,江夏才落座开口道:“南主至尊,北掌失败。你们一路向南,生机自在。”。
石柳邓摸着脑袋,疑声道:“那这个南,可有尽头?”。毕竟一路向南太宽泛了,不弄清楚,总觉得不安。
江夏闭目了一小会儿,才气定神闲的回道:“有!一星居中,四星右绕,红旗招展,生机自到。”。
但这话,仍听得他们一头雾水。
不过江夏说到这里,就不接着解释了。转而提醒道:“你们的生机极为缥缈,所以一路上,切莫乱杀无辜,切莫欺压百姓,切莫偷·抢jian·yin。以免太过伤天害理,生机断绝。但你们可多带百姓,壮大队伍。男女皆可,气运自增。”。
众人连连点头,表示谨遵教诲。只是他们脸上,仍笼罩着化不开的愁云。对于他们这些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庄稼人来说,一路向南,实在缥缈虚幻。心下不安,也是理所当然的。
江夏知道他们的心思,便补充道:“路途之事,你们不用担心。我自会派徒儿与你们随行!”。
一听这话,众人脸上的愁云霎时消散一空。毕竟江夏的神通,他们还是百分百信服的。有他的徒弟在,心里也能安定不少。
待众人千恩万谢的退走后,两位童子马上关上房门,喜滋滋的赞道:“恭喜刀大哥,苗民之事,终于为大明所用了。”。
“是啊!这下子,我们就立了大功呐。”。
由于情报司的特工不能对外透露本名。所以这两个童子,便以江夏的假名相称。
而这苗民之事,则是情报司的任务之一。
原本大明是想让江夏将苗民收为己用,但月初的时候,大明调整策略,攻取越南,便让江夏想办法将苗民送到当地。
自古取天下容易,治天下难。这用在越南身上,也最合适不过。虽说平定越南,大明已交给了阮福映。但拿下越南后,阮福映就该上西天了。
这个时候,大明就需要有人维护当地的治安。
当然,越南本身也不缺士兵。但大明对越南人极不信任!毕竟他们天生反骨,历史上,就多次反抗中央王权。
大明要是依靠他们维护统治,那就是眼·瞎!
只是大明兵力趋紧,一时间,也派不出足够的人手。刚好苗民起·义和白莲教起·义,会在这个时间点接连爆发。于是熟知历史轨迹的大明,便将注意打到了这些起·义者身上。
这个时代的苗民,已被汉人同化得很严重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字,也基本向汉人看齐。所以算得上华人。
那么,同文同种的华人总比越南人更亲·近大明吧?就算这些起·义的首领们,都不是什么大将之才。但大明,也不要他们打什么大仗硬仗。只需要维护越南的安定,就足够了。且他们作为外来者,肯定会受到当地的排斥和敌视,因此从安全上考虑,只能紧靠大明。
所以两相比较之下,大明就选中他们了!
而江夏从来乾州的第一天起,就想着法子把他们弄到越南去。从最开始的预言,到后来的赐福,再到现在的接见。甚至他们嗅到的香气,看到的‘南’字,也都是预·谋好的。
可惜的是,石柳邓、吴八月等人一直被蒙在鼓里。被卖了,还在感激江夏仁善。
或许日后,他们会发现端倪。但那时,他们仍然会感谢江夏的指点。因为在大明,他们会混得越来越好。而按照原历史,他们确实不到两年就去了西天极乐。
不过这些,都和江夏无关。完成任务的他,心里轻松了不少。回笑道:“放心!你们的功劳,我自会禀告情报司的。到时候,你们‘外围特工’四个字,就可以变成两个了。”。
两个童子闻言,立时连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