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妥协
林秀娟听了奶奶姜氏说的这狠话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扭过脸去看妹妹玉娟。 玉娟用手指了指紧闭的双唇,示意什么也不用说不吱声就行了,难不成还能严刑逼供?秀娟一看就明白了,低头垂手做出乖顺的样子来,只是再也不开口了。
姜氏一看气的不行,拿手指着齐氏大声道:“你来说!”
齐氏一看这阵势,拿眼瞅瞅自己丈夫林桂禄,指望能给个提示啥的。哪知道人家眼观鼻,鼻观心连个点头摇头的暗示都没有。好在齐氏还不蠢,要是丈夫同意的话,此刻就该开口叫自己说出来了。而且自己心里也是不愿意把方子说出来的,两下一思量就决定啥也不说。干脆学了自己姑娘,低下脑袋,垂下眼皮,也做了个锯嘴葫芦。
姜氏一看,好嘛,都不搭理自己了,那行呀。现在几个儿子都巴望着自己搬回乡下呢,现在不拿乔什么时候拿乔啊。
“都不肯说我也不勉强,不学会了我就不走了。”
齐氏听了这话笑道:“那好呀,我们一定会好好孝敬您的。”
姜氏也笑了,“儿媳妇,我知道你孝顺,看来以后会经常给我买衣裳,打饰咯。老太太我命真好啊。”
这是个啥意思?大家都听出姜氏也要学着糟践银钱了。
齐氏经历过先前的事,现在也有了个借鉴,也笑答:“婆婆您有三个儿子呢,想花点钱还不容易,我家一定不会落后于大伯三叔家的。”
老三林桂喜听到这里忍耐不住了:“你们都说啥呢。妈,您就跟我们回乡下去吧。”
“老三啊,现在我不是不回乡下,我只要有了腌菜方子立即就跟你们回去。可是你二嫂不答应啊,要留我在这里享福呢。”姜氏把责任全推到齐氏身上去了。
“二哥,你家要留妈住下?”林桂喜立即转过脸去问林桂禄,毕竟他才是一家之主。
“妈要留下,我做儿子的没有往外赶的道理啊。”林桂禄可不敢说他没想留自己亲妈,话一出口还不知道老太太要气成什么样呢。
“那以后你家要是孝敬妈什么金银饰,绫罗绸缎可不要拉上我们。我是个没出息的,供养老人也只能是粗茶淡饭,粗布麻衣的。两位哥哥体谅体谅我,家里几个小子以后还要娶媳妇儿呢。”林桂喜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这也是被逼的没法子了。自己家跟二哥家是不能比的。
“我家几个不是也要嫁娶,不过是老人都在,不敢怠慢了。平时我家也是很节约的,真这么天天大吃大喝的,哪里能攒得下钱来。妈您要留下,就安心住着吧,平时吃穿用度都不会短了的。但是要天天大鱼大肉,穿绸着缎,我也是吃力。而且您不能学着爹去欠账,那么做就是让我们这些做儿孙的没脸出门了。“林桂禄知道不能太纵着父母了,孝敬老人也要量力而行的。
“老二说的对,爸,妈你们也不能寒了儿子们的心。我们兄弟几个能做到哪步就做到哪步,您二老若非要让我们兄弟做我们做不到的事情,那我们也只能做那不肖子孙了。“林桂福见父母轮番着折腾自己几兄弟,觉得有必要让他们知道底线了。
“好了,老婆子,你还瞎折腾什么呢。一起回去吧,你非要那方子做什么?我可告诉你,老二是姓林的,他是你儿子,你还想挖了他家去补外姓人?”林老头也没那耐心在这里扯皮了。
姜氏听到这里恨得不行,怎么自己女儿嫁了人就不是自己家人了?她不过是心疼自己女儿,想让她的生活能改善一下,又妨碍不到老二家的。
“哼,回乡下吧,谁愿意住这儿看人脸色。“姜氏气呼呼的说道。
“那行,就这么说定了,爸妈你们今天收拾收拾,明天一早我们过来接您二老回家。”老大林桂福不亲自把人接回家都是不放心的。
事情都商议好了后,兄弟两都在林桂禄家吃了中饭,然后一起收了泔水回乡下去了。林桂禄几人走了以后,老夫妻两个回自己屋睡午觉去了,林玉娟看着两位老人有些佝偻的背影,她也不知道以后要怎么修补他们之间的裂缝。不光是林玉娟,就连齐氏还有秀娟的心情也很低落。但是这会儿林玉娟也说不出什么安慰的话来,只是拉着齐氏与姐姐三人聚到东厢房的炕上去做女红。
这炕上除了席子外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林玉娟看到这里想起以前看的东北电视剧,人家那炕上都有那炕桌炕几,甚至还有炕橱。她见母女间的气氛很是不是很好,说道
“姆妈,姐,你们说这炕上是不是缺个什么呀?”
林秀娟是直摇头说,“不知道。”她可是今年才知道世上还有炕这种北方人睡的床。炕上缺个什么,那是一点想不出。
“姆妈你呢,想想要是冬天冷了我们坐在这暖烘烘的炕上吃饭。缺个什么东西。”林玉娟给出了提示,诱导两人思考起来,都说到这儿了,两人哪里还想不到啊,异口同声道:“桌子。”
“回答正确,就是桌子。下次哥哥回来让他给做张桌子吧,比家里的方桌稍微小点儿,腿也短些就行了。”林玉娟还用两只手比划着炕桌大概要多高,多大。
“嗯,叫玉扣做两张回来吧,等入了冬还要给爷爷奶奶也去砌个火炕的。到时直接把桌子给送过去就行了。”林秀娟又想起了祖父母来。
“做就做吧,但是明天以后家里要稍微紧一紧了。这阵子的钱花的太多了,也没存下多少钱来。”齐氏虽然对公婆有些意见,但是她从来没想过不孝敬老人。
林玉娟把脑袋挤到齐氏身旁,悄声的问道:“姆妈,我们家真的没多少钱啦?还一直想着就在镇子外头也买几亩地的,看来今年是没什么希望了。”
“没了,自从搬到镇子里来,就一直在花钱。再让你爷爷奶奶一折腾,现在也没剩几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