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请安
翌日,兰琴在四爷的授意下,带了礼物去跟太子妃求见请安。四爷目前是太子的好兄弟,兰琴记得历史上的四爷一直是*太子的人,却最终取代了太子,曾为康熙所选择的最终皇位继承人,这不得不说我们的四四同志还是非常会看眼色站队的。
本来,兰琴的没有资格去向太子妃请安的,但是四爷让兰琴去,兰琴也不推辞,与太子的后宅搞好关系,本来就是帮助四爷的方法之一么。
兰琴换了一套浅粉色旗装,梳了一个简单的两把头,扶着念雪的手去跟太子妃请安。
宫人见来者报明身份后,便应了个诺,连忙入内禀报。
太子妃正在个三格格练习女红,见宫人来报,说是四爷的格格钮钴禄氏求见。
太子妃皱着眉头道:“一个格格,凭什么身份来见本太子妃,打发她回去吧,就说本太子妃不舒服,不暇见客。”
宫人看了太子妃一眼,也不敢多言,便立刻下去回复兰琴了。
听完宫人的说辞,站在门口的兰琴眨巴眨巴了几下眼眸,也无话可说,人家太子妃不舒服,自己冒然求见也真是有些失礼了。
兰琴看了一眼内殿的方向,扶着兰琴的手正欲走,却突然听见一个清丽的声音响了起来:“这位格格,可是四爷的钮格格?”
宫人循着声音望去,连忙福身下去说道:“李侧福晋万福!”
兰琴一惊,连忙循着宫人的视线望去,只见一位穿着淡秋香色旗装,梳着大拉翅头的女子正笑吟吟地看着自己。
“这位是我们太子爷的李侧福晋!”宫人见兰琴还没有行礼,连忙提醒道。
“兰琴见过李侧福晋,侧福晋万福。”兰琴连忙半曲着膝盖行礼,但心道:太子的宠妾好像就是这位吧,怎么四四与太子的宠妃都姓李。
“快起来,早就听说四爷的钮格格心思灵巧,活泼有趣,今日见了,果真是。”李侧福晋走到兰琴跟前,一把拉住她的手,打量着兰琴说道。
兰琴也打量着这一位“李侧福晋”,果真也是绝色佳丽,怪不得能压过太子妃的。
“妹妹可愿意到我屋子里坐会儿!”李氏道。
“好,叨扰侧福晋了。”兰琴本有些犹豫,因为她毕竟是来给福晋请安的,这会儿去李氏那,恐怕会令太子妃不喜。可是人家李氏都想邀了,拒绝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兰琴心怀忐忑地跟着李氏入了毓庆宫,经过九曲回廊,兰琴观察了一下这座东宫。说实话,太子的地盘实在不大,还不如四贝勒府宽敞。
“兰琴,四贝勒爷这次入宫是奉了皇上的旨意查办一件大事,不知是什么大事?”李氏突然问道。
“这个,兰琴有所不知,还请侧福晋谅解。”兰琴自然知道,四爷这次入宫是为了替康熙老爷子讨债的,他现在已经入住户部,正在查账呢。
“哦,钮格格,我那里有一对会说话的鹦鹉,妹妹可喜欢?”李氏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突然转变话题道。
“鹦鹉?”兰琴闪过一丝异色道。
“对,就是那只,快看!”李氏指了指悬挂于她的屋子下面的一只大铁笼子,里面站着一只天蓝色的绿皮鹦鹉。
两人走到鹦鹉铁笼下面,观看着那只漂亮的鹦鹉。
“哥哥好!哥哥吉祥!”鹦鹉突然开口道。
兰琴顿时乐了,她忍不住抬手鞠了一把碗里的饲料,喂给那只鹦鹉吃。
李氏站在一旁看着,瞧着兰琴的神色,笑眯眯地说:“钮格格要是喜欢,就送给你吧。”
“啊,送给我?”兰琴笑逐颜开地说道,然后又去逗弄那只鹦鹉。
“对,我看这只鹦鹉跟钮格格很投缘,不如就送给钮格格,权当小小的见面礼。”李氏真诚地说道。
兰琴一听,颇为感动,刚刚在太子妃那里受了闭门羹,却在李侧福晋这里收到如此礼遇,心里顿时有点过意不去了,因为念雪手里还拿着她预备给太子妃的见面礼,可人家李侧福晋都送了见面礼了,她总不能啥也不回赠吧。
“李福晋,兰琴也没啥好东西,念雪,将你手里的锦盒送给李侧福晋,算作兰琴对福晋的见面礼吧。”兰琴不是那种喜欢欠人家人情的人,故此也没多纠结,爽快地就这么做了决定了。
念雪依照兰琴的吩咐,将锦盒递给李侧福晋身边的宫人,李氏接过宫人打开的锦盒,原来是一只稀奇古怪的陶器!
“这是什么陶器?”李侧福晋拿起那只带着把儿的东西左右看了看道。
“这叫马克杯,喝水很方便。兰琴实在想不到什么好玩意是太,是福晋所没有的,希望福晋别嫌弃。”兰琴差点说出是送给太子妃的。
“马克杯?”李侧福晋诧异地说,“杯子这么大,倒是可以盛水多一些!”
“福晋所说正是,这是兰琴特意命人烧制的,喝水可以乘得多一些。”兰琴耐心地说。
“念雪,去,给李福晋拿一些奶茶来!”兰琴忍不住想让李氏尝尝奶茶的味道。
好吧,我们的兰琴同志,总是这么喜欢与人分享她的美食和饮料!!
念雪告退后,李氏拉着兰琴的手进了内室。兰琴好好看了一眼太子宠妃的屋子,确实小了些,但是摆设皆很华贵。博古架上摆满了各种珍奇古董,墙壁上到处挂着字画。
兰琴一一观看后,心里对这位李氏倒有点好奇了。看这摆设,这位宠妃还是一位国学修为很不错的女子。
“这幅图不错,里面的兰花恣意奔赴,又静态脱俗,是我最喜欢的一幅画。”李氏站在兰琴身侧说道。
“这是吴昌硕《墨兰图》,极为少见,没想到能在福晋这里看见他早期的作品。”兰琴了解地说,她的眼里甚至充满了感动,因为吴昌硕的画,她在供读博士的时候曾经花过一段时间研究。这幅《墨兰图》只在书里看过小画,从没有见过真迹,没想到在清朝这位李福晋这里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