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法循古不变VS法因时而变(三)
一问一答之间,芙蓉楼舌战的双方,似是被彼此的言语激怒了一样,纷纷站起,或是厉声呵斥对方的观点,或是拆穿某些观点的不正确性。
总之一句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彼此的言语,外人听上去,感觉都是很有道理的样子。
“凌志刚刚的言论,真是精彩啊!制度上的变更,必然会引起大夏社会的动荡,而一旦发生动荡,就有可能发生民变。古往今来,一旦有了民变,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不稳定,必然会遭受到周边敌对势力的攻伐!曾经的大齐王朝,就是这个样子的!”
州文院的一众评审,似乎也分为了两派,但很显然支持法循古不变的人,占据了九成。
“公孙衍的观点,虽然没什么错,但是在现在大夏,这么个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之下,谈论法因时而变为时过早!宣宗武皇帝,在中兴大夏的当年,似乎就预感到现在大夏的危机,故而制定了种种条例,这其中的官制就是最为重要的一方。三省制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规避了一人擅权的弊端,可以说是加强了皇权的集中性!”
几名州文院的职官,显然是对凌志等人提出的观点表示赞赏。这样的言语,自然是传入了秦奕的耳中。秦奕细想之下,又是对比着公孙衍等人的观点,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大夏情形,不由得叹息了一下。
当今大夏的国内形势,还算是比较安定,然而周边的环境,却是让人不由得忧心起来。西边的西戎,尽管数十年未曾和大夏发生战争,但所谓狼子野心,即便是被驯服了,那也是一头狼,倘若大夏国内有什么变化,那么雍凉两州,必然会遭受生灵涂炭,战火重燃。
北边,东北地区,新兴的异民族建立政权挹娄,窥伺东北边境,另有新罗王朝等小国,时不时的骚扰。
南边,南蛮之地其中的蛮族,屡次入侵南部的州府。暹罗与身毒,虽然与大夏友好相处,但是在过往的岁月之中,他们与大夏之间,也是发生过战争的。正是因为如此,南方的军事上的防御,甚至是要比北边西边来得重要。
好在,大夏的东边,是广袤无垠的大海,在海中则是分布着数个岛国,其中以东瀛为最大。这些岛国也并不是安分守己的呆在自己的国土上,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侵略沿海州府,劫掠人民。
虽然,曾经中汉时代,宣宗武皇帝,派兵消灭了这些国家,然而因为地理缘故,并没有派兵驻守。直至中汉结束后的数十年时间里,这些岛国便是陆续重新建国,成为了大夏的海疆之患。
这也就是为什么,朝堂上虽然长阳侯虞世番提出了变法的主张,但是在这外敌环绕,国内家族利益的错综复杂等诸多情况之下,变法的事情,依旧在拖着。
想通了这些,秦奕倒是有些支持法循古不变的这个理论了,准确的说是,如今并不到变法的时机。
吵吵嚷嚷的声音,持续了半个时辰,州文院的评审官也在皱眉思考着某些事情。忽的,一声梆子响,意味着时间到了,双方的人员,重新回归自己的座位,而州文院的众多职官,则是聚集在了一起。他们要商议一下,这一场舌战,谁的表现最为优异。
舌战并不分胜负,毕竟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也学在现在的这个时刻,并不是正确的,然而在历史上的某些时间段上,却又是正确的。
比如说,法循古不变与法因时而变。
秦奕看的明白,众人也都是知道,现在的大夏,应当遵循着法循古不变的规则来运行,而不是要靠着改变某种制度来维持。或者换句话说,变法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虽然有可行度,但其所引发的后果,不是中央朝堂所能够控制得了的。不要说因为党争的原因,就说官制的改革难度,也不是一般人能驾驭的料的。
“秦公子,你身为西宁镇官学院考的头名,虽然不曾接触到这些时事政治,但今日你听他们所说的观点,可曾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秦奕正在沉思之间,陈耀的声音,却是传入了他的耳中,“或者换句话说,你觉得这些人之中,谁能够配得上头名?”
这是要让秦奕参与评判这一场舌战。
秦奕听着陈耀征询自己的意见,脸上流露出谦虚的表情道:“虽然是院考头名,然而终究是没有功成名就,只是一个小卒子罢了!郡学之上的事情,还是诸位大人参与吧!我来到此地,只是旁听而已!”
陈耀听着秦奕如此回答,便是点了点头。他也是明白,秦奕作为一个镇学的学子,本身并没有接触过太多上层的一些文会,缺乏经验。尽管他作为西宁镇来此公干的人员,但自己也不能强求太多,只是客气一番便是足够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秦公子若是有什么想法,还请一定要说出来。毕竟,你也是一任职官!”陈耀笑呵呵的客气道,“像这种主题的舌战,益州地区各个郡城也会组织一些,秦公子若是有兴趣,可以自行去观看!”
陈耀说的没错,秦奕在这之前,也已经了解过,群英会是益州举办的州一级别的文会。不论是汉中郡,还是梓潼郡,都会有类似的舌战举办。只是,秦奕公务在身,心中已然打算,不再去下面的郡城了。
群英会最终的结果,在晚间的时刻公布了下来,令人意外的是,三场综合评定下来,获得头名的竟是来自于永昌郡的穆杰。
虽然令众多围观之人感到意外,但是在秦奕这里,却并不是。秦奕注意到了,他收集下来的文章诗词之中,穆杰所写的,都被州文院的职官,给予了较好的评价。
这一点倒不像凌志,凌志的诗词虽然不错,但是文章有瑕疵,在舌战中虽然表现优异,但是总感觉他的观点有些牵强附会。故而,凌志的综合评判,排在了中等的位置。
事实上,参与这一场文会的诸多学子,并不是为了要争夺什么头名,而是要将自己所学的才华,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以赢得一些名声。这,才是他们的真实目的。
十二月的时间,已经时将近年关了。秦奕在益州蜀郡,凌志带着他拜访了一些重要人物,其中包括凌志的父亲凌文,之后秦奕便是到了要离开的时间。
“佳人可再得,知己却难觅。秦公子,你我一别,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
十里长亭外,秦奕带着卫子衿,与一众随从,正与凌志告别。
“延平二十七年,你我应当是要一起参加国试的,那时候想必你我再相见,应该就是在太学或者是尚武院之中了吧?”
“但愿如此!”
将近隆冬的时节,秦奕一众人走过了十里长亭,逐渐消失在了暮色之中。没有太多的感情,只有彼此之间那一份知己之间的牵挂。
“公子,你为何与他这样的一个寒门子弟打交道呢?我辈官家,最不愿意的就是与这些寒门子弟同朝为官!这个疑问,在我心中盘旋了好久!”
见着秦奕的背影消失,站在凌志身旁的张全忍不住开口询问。
凌志听着张全的问话,却是叹息了一声道:“他不是普通之人!你没有看见他胸口前的那块玉坠吗?若是再没看见,那他手臂上的那个纹身,你可曾看见……”
讲到这里,凌志忽然闭了口,眼神突然凌厉的看向了张全。
“少爷,这是怎么了……”
“不该问的,不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