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胆的决定
黄昏的鼓点声在战场上慢慢响起,这是收兵的声音,崽子看了眼天色,残阳如血,染红了他内心的伤痛,干裂发白掉着白絮的嘴唇已经一天没有沾水,他吞了口唾沫,想要润湿自己干枯的口腔,却发现只是杯水车薪。
肚子正在咕嘟嘟的叫着,他已经有三天没有吃饭了,如果算上那清淡如水的菜汤,仅有的几片野菜叶子就是他的午饭,秦军已经断粮了。
作为弩兵,他们不用直面面对敌人,所以军中的长官适当的消减他们的口粮,留给要上战场的秦军。
听说是列国来的游侠截断了他们的粮草,不,不应该说是截断,是暗中烧毁!
旁边不断走动的秦军每个人也有气无力,疲惫到极点的模样透露出他们此刻的心情,没有吃饭的军队怎么可能大胜仗!
没吃饭打个屁仗!
这是现在所有秦军心里的写照,即使率领他们的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秦武安君,他们心中依旧惶恐,几乎所有参战的秦军心里明白断粮是什么危机,若是没有粮食,自己秦军将在陶邑寸步难行!
......
“混蛋,从左氏搜集的粮食呢?”白起一脸怒容看着匍匐在地的秦军斥候,这已经是断粮的第三日了,本来和魏国商议从魏国拿粮食,可是从魏国前来的辎重部队受到齐军的攻击损失惨重,更甚者在魏国的游侠们听信‘谣言’将一个个魏军在各个城邑储备的粮食烧毁的一干二净。
“将军没有粮食啊!在齐军投降的时候,齐军烧毁了整个城池的粮食。”斥候一脸无奈的看着白起,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说了。
可是每过一会,白起就要问起左氏还有没有粮食了。
“匡义!田单!匹夫之辈!”白起恨得牙关紧咬,从他参军到现在从没有见过如此难打的战争,硬是将秦魏联军的大势消磨的不剩。
如果说白起最恨的人是谁?现在无疑是田单了,本来白起是很轻蔑田单的,可是还是没想到姜还是老的辣,田单就一直没打算用齐国的军队和白起率领的秦军争斗。
想象一下,一个是身经百战的秦军,另一个是二十年未上过战场的齐军,即使齐军有十五万军队,也不敢和秦军五万的部队硬抗。
这无疑就是以卵击石!
可是在坚硬的石头,也会被水滴慢慢滴穿,田单的齐国利用一步步谋划不断削弱秦军,现在十五万齐军已经有足够底气去硬拼秦国的八万军队了。
不,不是八万,现在应该说六万五千之数了,在攻打左氏城邑的时候,白起的军队被左氏城高大的城墙不断消耗,损失了大约有八千之数,再加上齐军偷袭秦军的辎重部队,整整七千人马被齐军活歼!
“叫晋鄙前来见我。”白起怒气冲冲道,现在为今之计只能问晋鄙要了,要知道晋鄙的十万魏军出征的时候就带着不少的粮草,在占领了陶郡的城邑后,晋鄙肯定聚拢了大批粮草。
“不用派人找本将军了,我来了。”晋鄙推开大帐的帷幕,看了眼白起,将头盔脱了下来,他的脸上也同样不大好看。
“晋将军,如今的事情你也知道了,我秦魏想要胜利的话,需要魏国的鼎力支持!”白起恢复了平静,对晋鄙隐隐有些退让。
“不用说了,本将军明白。”晋鄙摇了摇头,肥大的脸庞也是一脸忧愁,“我魏军占领了陶郡大部分的城邑,可没想到这是陷阱!”
“陷阱?此话怎讲?”白起一脸疑惑,可是随后反映了过来,难道晋鄙这个老家伙俸了魏王圉的命令想要自己退一步,反正现在的魏国已经占够了便宜。
“难道魏国不顾秦魏两军同盟之义了吗!”白起质问道。
“不,不是我魏国乃是齐国,齐军!”晋鄙狠狠吸了一口气,让自己愤懑的心情平复了下来,可是无论他怎么看着淡然,说话还是带着冲,“齐国撤离了城邑,可是在里面都埋了暗子,趁着我魏军大意的时候,深夜夺城,如今陶邑三十三城,我魏军已经失去了十七城!“
白起暗自一惊,如此这般,齐军的田单当着可怕,“那现在魏国还有多少人?”
“还有五万之数!”晋鄙摇头叹道,如今魏军加上秦军也只能凑够十一万之数,面对齐军已经失去了战略优势地位。
“仅仅只有五万之数吗?”白起喃喃的说道,他叹了口气,本来秦魏联军携带二十万军马,势不可挡,如今却只有十万之数了,大战未起,已经缩水了一半。
“那魏军的粮草是否充足,我秦军仅剩七日之粮了。”白起说道,对于晋鄙当然不能说自己秦军已经断粮了,不然到时候魏军倒打一耙。
“哪里还有粮草!”晋鄙深深的叹了口气,脸色带着忧伤。
“魏军搜刮的粮草呢?”白起深深看了晋鄙一眼,急迫问道。
“哪里有粮草,齐军退走之后,将城中百姓的粮草搜刮一空,只留下了十日之粮,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天,他们手中也没有粮食。”晋鄙犹豫的说道。
本来晋鄙是不想对白起说,城中百姓还有粮草的,他害怕这些饿极了的秦军会发疯的抢夺陶郡百姓的粮食,到时候还需要他魏国去收拾这烂摊子。
而在心中,晋鄙对白起乃至秦国都是心存鄙视的,一个西戎之国罢了,不懂得百姓为贵的道理。
可是这话只是在心里想想罢了,对于白起,晋鄙还是恐惧居多的。
“为今之计,我等只有...”白起看了晋鄙一眼,眼神带着暗示,沉重的点点头。
晋鄙愣了一下,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只得说道:“敢问武安君接下来如何去做,依本将之意,现今秦魏惧颓势,我等不如先行退兵如何?”
对于魏国,他是真的不太想和秦国玩这个游戏了,现在便宜已经占到了,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秦魏联军没有齐军兵力多。
虽说兵力多少,决定不了战争的胜利,尤其是现在这种兵力相差不大的时候。
凭借主将的指挥,少的人依旧有可能取胜,更别说武安君指挥了。
但是现在的主动权掌握在齐国,而不是秦魏两国。
“本将军率领三万秦军骑兵,绕过齐长城,直接攻打临淄!”白起脸色有些沉重,这是他能想出最好的办法了,现在的田单龟缩在陶邑根本不出来,再耗下去,白起不认为自己的秦军能够打赢这场战争。
而对于齐国,他无险可守,唯一的泰山天险和修筑的齐长城,相当于摆设。
为什么这么说呢?
齐国修筑齐长城的原因最主要是防备楚国、晋国、鲁国的进攻。
齐国自周初封国,经西周时期的着力经营,至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齐国东邻黄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鱼盐贸易之便;故齐国自建国之始就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国策,依据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先发展了工商业和鱼盐业,使齐国的商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春秋时期齐国铁制工具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齐桓公时期,由于管仲的改革,采取农工商并举的政策,铸行刀币,鼓励经商,使齐国强盛,成为东方之大国,并首霸诸侯。春秋晚期齐国先后灭掉了纪、谭、莒、莱等诸国,使齐国的地域扩展到东方海滨,使齐国的开放型沿海工商经济和内陆农业经济得以同步发展,为齐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齐国对东部地区的开发也逐渐消除了东方的敌对势力,把战略防御进攻重点转向南邻的鲁楚,西南的卫、晋、宋以及北邻的燕国。
故《国语·齐语》记载:“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鲁为主,反其侵地棠、潜……。’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对曰:‘以卫为主,反其侵台、原、姑与漆里……。’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燕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
由于齐国和燕国交界处地势平坦,又有清、浊河为自然屏障,故无修筑长城的自然地理条件。春秋时期燕国在经济军事力量上也弱于齐国,故而当时齐国的敌对势力主要在南邻的鲁国和西南方的晋、卫、宋诸国。时鲁晋诸国均为强国,春秋时期甚为强大,这从《左传》、《史记》诸史书所载齐鲁、齐晋之战的实例即得证之。
可是齐国还有一个北方的燕国!
从春秋到战国中早期,其实燕国就是个打酱油的存在,在齐桓公姜小白的时候,当时打的口号是“尊王攘夷”,而燕国当时是小国,屡遭山戎的进攻,随后齐桓公就率领列国的军队灭掉了山戎,将山戎占领的千里地让给燕国。
这也是燕国从一个小国成长为中等国家的时候。
剩下来的时期还是打酱油。
到了战国早期,燕王哙即位的第三年,即前318年,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事,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相邦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换言之,子之全面执掌了燕国军政大权。此举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在前314年时起兵攻击子之,失败,死于乱军之中。这场内乱,造成了人心的涣散和国力的严重削弱。
齐国趁机伐燕,将军匡章率军在出兵50天内占领了燕都,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同时中山国也趁机出兵攻占了燕国部分领土。在燕国军民的奋力抵抗和赵、韩、秦、楚等国的压力下,齐国不得不退兵,赵国拥立在韩为人质的公子职,并以兵护送至燕国,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都知道嘛!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拜郭隗为师,给以优厚待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结果各国士人“争趋燕”。燕国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苏秦、乐毅、邹衍。
五国伐齐的时候,凭借燕国的实力哪有可能将如日中天的齐国打败甚至灭了,是燕国趁着韩国、魏国、秦国、赵国四国在正面战场斗争的时候,趁虚而入。
因为齐国瞧不起燕国,就没有修建北方的长城,才让燕国捡了个便宜,从齐国北方出发,直接攻打临淄,高唐,然后在其余四国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下,燕国连下七十二城,险些灭了齐国。
要知道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屡次提出了齐国七十二城,是的,齐国固有的领土就是七十二城,可是在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扩张下,占领了燕国大部,在他的孙子齐闵王的“丧心病狂”下,齐国又相继占领了楚国的淮北,又攻占了宋国,领土达到极盛,有了一百五十余城。
要不是五国伐齐,齐国还真的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要知道齐国的地方本就好,又占领了宋国这个小霸。
可惜啊!
“奇袭临淄!”晋鄙吃了一惊,带着审视的目光看向白起,他无法想到这个男人如何想到这么疯狂的计划,他的自信三万军队就可以攻下临淄?
要知道临淄是齐国的中都,拥兵至少十万,想要凭借三万轻骑攻下临淄,无疑是痴人说梦!
“三万轻骑兵是不可能攻破临淄,可是想要围剿三万骑兵,至少要发动二十万大军,到时候在齐国以战养战,齐王安能让本将军在齐国大行破坏,到时候必然要田单班师回国,围剿本将军。”白起眼里流露出一丝决然,凭借三万轻骑到齐国确实有些冒险,但是凭借机动性,齐国的步兵是很难追上他的。
更别说,秦还有一个盟友燕国,到时候往燕国一躲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