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简直就是魔鬼(上)
天罚纵队如果继续向东,就可以进入美国腹地,破坏力想想就知道会有多大;而如果他们沿着铁路迅速南下,包抄到护路美军的侧翼,那后果就更加严重,如果美军分兵阻拦,那么就不一定挡得住正面之敌,导致南太平洋铁路被断,而要是分不出足够的兵力,让天罚纵队完成包抄的话,那么七十万护路美军、甚至还包括美国西海岸的重兵集团一起,就都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包围网,一旦这一百多万美军遭到全歼,西奥多·罗斯福就算背景很硬,也未必能够继续在美国总统的宝座上坐下去了......
作为一个知兵之人,西奥多·罗斯福考虑之后,觉得还是有生力量更为重要,而且堪萨斯的中国军队要是真的继续东进,固然会对附近地区的经济造成重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也等于是自投罗网,方便美国政府调兵围剿,因为越靠近美国的核心区域,工业就发达、动员能力也越强,而且距离南太平洋铁路远了之后,调兵时还不会与护路美军发生冲突。
最终,西奥多·罗斯福还是选择了调兵保护护路美军的侧翼,先稳住大局,给美军升级装备和战术争取时间,至于堪萨斯的那支中国军队,在他从美国东北部调集到足以将其歼灭的大部队之前,只能先让各州民兵尽量拖住了......
然而,天罚纵队却恰恰是民兵游击队的克星,首先,他们不怕骚扰,生化兵劳累了之后也需要休息,但却并没有睡觉的生理需求(某些有病而不能睡觉的人照样可以活得很好,说明睡觉其实不是维持人类正常生理活动必需的行为,这一机制的存在其实是为了避免体力过度消耗得不到休息。),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疲劳,也不会有烦躁等负面情绪,所以类似麻雀战的手段对其完全无效。更重要的是,天罚纵队自带“移动补给站”,并不需要分兵保护补给线或者征集物资,而不分兵,游击队就没有下手的机会......
何况天罚行动本来就是准备好了要大开杀戒的,不需要区分到底是真正的平民还是游击队,美国人只要是不请自来的,都会被当场击毙;至于伏击,须知生化兵永远不会疏忽大意,只要视觉上能够发现,就一定能够注意到,因此难度也是极大......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民兵的游击战方式与历史上中国抗日时期的游击战有很大不同,除了喜欢破坏交通线是一样的之外,他们更多的是在城市里战斗、而非农村,谁叫美国城市化水平太高,大部分人口都是市民呢?然而,遇到了天罚纵队之后,他们却往往连打巷战的机会都没有,从堪萨斯城开始,天罚纵队每攻克一个城市,都会毫不客气地纵火焚城,就像当年南北战争时北军名将谢尔曼所干的那样......
于是,那些本打算利用城内建筑掩蔽给天罚纵队一点颜色看看的美国游击队登时都抓瞎了,面对燃烧弹引起的熊熊烈火,他们要么放弃自己的任务仓惶逃出城去,要么就忠于职守被烧死在城里。你说救火?不好意思,天罚纵队放火的时候看着呢,哪里的火势过早小下来,他们的大炮就会往哪儿招呼......
焚毁了堪萨斯城之后,天罚纵队顺流而下进攻地理位置上至关重要的圣路易斯,差不多一个师的守军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却还是在天罚纵队堪比野战军的强大炮火打击下迅速崩溃,于是圣路易斯很快也遭到了相同的噩运。值得一提的是,天罚纵队还往密西西比河下游放下了大量的漂雷,炸毁多艘船只,更让已经安定祥和了多年的密西西比河下游到处人心惶惶。
至此,天罚纵队已经毙伤美军逾5万人、民兵6万多,还烧毁了两座重要城市,罗斯福总统终于忍无可忍,调集了七个师20万人来围捕这个“纵火犯”。但是西奥多·罗斯福并没有想到的是,天罚纵队没有继续顺流而下,却选择了东渡密西西比河,然后向北杀向五大湖沿岸的重要工业基地芝加哥!
要知道芝加哥可是人口超过150万的大城市,在整个美国都是排得上号的,要是也陷落并被烧成白地的话,且不说经济损失会有多大,光是政治影响就让罗斯福政府难以承受,于是他马上打电话就近调兵增援,虽然芝加哥的驻军数量应该已经够了,但还是多一些比较放心,还有一件要做的事是转移市民,不然敌人光是炮击就能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
转移市民的命令很快就被证明是有先见之明,天罚纵队根本就没攻进芝加哥城内,只是利用己方重炮射程更远的优势往城里疯狂地倾泻了几千发210mm炮弹,由于美军反气球武器和战术已经开始起到效果,天罚纵队的这次炮击是没有气球校射的(注1),因此精度自然毫无保障,不过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恐慌,因此只要将炮弹打进城里就行,至于是否命中高价值目标,其实并不重要......
注1:不过天罚纵队是可以随时补充新武器的,发现美军开始打气球后,那个分身也立即就部署了几十门高射炮出来也打美国人的气球和飞艇,这些可是能打一战飞机的成熟高射炮,精度和射速都比美国那些临时改装的高射炮强多了。而生化兵不用学习就自动掌握所有系统能够生产的、在其兵种能力范围内的武器,这一点也再次显出了极大的便利。
正因为这样,天罚纵队的远程炮击能力的优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却并没有完全消失,毕竟天罚纵队的火炮性能和炮兵素质都更胜一筹,在双方都不能对远程炮击进行校射的情况下,这两点同样可以拉开差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