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五师的进攻(上)
德国肯定是乐见俄国的重心东移,但俄国毕竟与法国有盟约,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德国的敌人,如果俄国打败中国而强盛起来,那对德国也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其实中俄两国像之前那样一直冷战但却不打起来,才是德国最希望看到的状况。
而德国政府更加担心的是,俄国一旦真的与美国并肩作战,搞不好会导致美国加入法俄同盟,那对德国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了。一旦美国加入法俄同盟,不但将使这个同盟的实力大增,从而让德奥意三国同盟丧失实力上的优势,同时还令英国不必亲自下场,可以从容地坐山观虎斗,德国夺取世界霸权的希望势必变得更加微乎其微。
因此,德国固然在中俄之争中更偏向于俄国,但另一方面,德国人其实很不希望这场战争规模扩大。而更加偏向于中国的英国则恰恰相反,他们现在是唯恐天下不乱,巴不得中国与美俄两国打出狗脑子来,战争规模越大,过程越惨烈越好。
于是便出现了一幕让李晖都感到汗毛直竖的诡异情况,德国这个有着浓厚军国主义传统的挑战者拼命鼓吹和平,而原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秩序的大英帝国却笑里藏刀,拼命煽风点火怂恿三国大打出手......
不过中国的动作快得实在出人意料,以致于英德两国的上蹿下跳变成了纯粹的小丑表演,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了,因为短短几天之后,全世界都明白了,中国这是早就准备好要打一场全面战争了啊!对中国这种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来说,这样的决心是不容易下的,但只要下了决心,就不是别国所能轻易影响到的了......
1907年4月9日,就在中国政府对美宣战的当天,亚盟的小弟们也纷纷对美宣战,而仅仅过了一天之后,中国第第五山地师就从克兰布鲁克出发,沿着铁路线挥师南下,直扑美国西北部最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斯波坎!
不过,两国关系这么多年一直不好,美国人没有防范是不可能的,他们不但拆毁了国境内的十几公里铁路(而且连路基都破坏了,不是几天之内就能修复的。),让中国军队无法利用铁路长驱直入突袭斯波坎,同时还在没有拆毁的那段铁路两侧山区之中修筑了大量的永固工事,以便借助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阻挡中国军队的进攻,而只要能够坚持几天时间,后方就能利用铁路运来大量的援军,从而转守为攻。因此中国军队的推进速度,就成了此次战役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山区不利于大部队展开,第五山地师师部早在战前就已经决定以营一级作为基本作战单位,105mm山炮也拆散了分配到各营用于攻坚,此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攻击点多,拔除美军据点的速度大大加快。进入美国境内才两天时间,第五山地师就攻克了238个美军据点,毙俘美军1万余人,将战线向前推进了近30公里。
位于斯波坎的美国陆军第八集团军总部接到前线急报之后,马上派出了援军,想要利用敌人分散兵力的机会,先歼灭几个营,遏止住中国军队嚣张的攻势,也给这场注定会旷日持久的大战开个好头。然而,让美军司令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将近4000人的步兵团竟然完全打不过敌军仅有800多人的一个营......
“该死的,炮兵呢?我们的炮兵呢?难道都死了吗?就看着我们白白挨揍?”,美军步兵躲在敌人炮击留下的弹坑中愤怒地抱怨道,由于敌人的袭击来得太过突然,他们连战壕都没来得及挖,6门120mm迫击炮、9门82mm迫击炮的火力何其强大,行军中的美国佬又完全没有工事的掩护,队形还十分紧凑,结果仅仅一轮炮击就毙伤美军好几百人,这个正在山路中行军的先头营一下子就被打残了,好在地上出现的弹坑可以提供隐蔽和保护,让剩下的那些美国大兵能够躲进去而免于一死。可是让他们感到愤怒和不解的是,己方的炮兵迟迟都没有作出反击,顿时纷纷破口大骂起来。
可是现在该团所属的炮兵却正一脸苦色地向团长做着辩解,“不是我们不开炮,是没法开炮,敌人藏在山背后,我们的炮弹道直,打不到啊!”
“你是说,敌人有一种弹道十分弯曲的火炮?这样的话,该怎么打?”,美军团长也是个有见识的,马上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到了团营一级的战斗,火炮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轻武器,一方有炮一方没炮,就算自己兵力还有几倍优势,那也是很难打赢的。基于美国军队一贯重视人员伤亡的传统,这个团长果断地下达了撤军的命令。结果让他咬牙切齿的一幕出现了,可能是发现美军步兵离开了“阵地”,中国的炮击又开始了,结果那个先头营再遭重创......
不过就算心中再怎么愤怒,美军团长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命令,中美两国之间的第一次野战最终就这样草草收场了,美军阵亡96人(美军标准)、受伤852人(其中112人在战场上死亡,83人在医院中死亡。),而中国这边,连一个受伤的都没有......
这样的惨败就算有再多的理由,也得找人背锅才行,而那个团长又开了擅自放弃任务的坏头,就算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知道他那样做是正确的,也必须严惩以儆效尤,美军注重人员伤亡那是平时,现在可是要赌上国运的全面战争,怎么可能还在乎炮灰的死活?
于是,那个团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背锅侠而被立即枪决,理由是他明明还有两个营的步兵可用,却没有派出去拿下敌人的炮兵阵地,而是畏缩地选择了逃跑,尽管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决定才避免了更多的士兵无谓伤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