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屋网logo
搜索

398 资本的碾压 - 远征欧洲 - 鲇鱼头

398 资本的碾压

1919年的一月份,对于曾经是百花齐放的民国新闻出版业来说,绝对是悲惨的一个月。

如果事后回头看,1918年底充满浮躁和暴虐的两个月,就是那些小报最后的疯狂。

正是因为那两个月的“全民狂欢”,为民国的新闻出版业敲响了丧钟。

什么叫“小报”,和英国的《泰晤士报》、法国的《费加罗报》、美国的《纽约时报》比起来,只要没有全国发行的报纸都是小报。

如果这么算起来,民国所有的报纸都是小报。

就在一月底,一家名为《每日新闻》的报纸在天津法租界悄无声息的创刊,首日的创刊号发行量即达到10万份。

十万份?

所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会感觉震惊,尤其是以前的媒体人,因为就在一个月之前,京城所有的报纸加起来,单日总销量也没有达到过5万份。

销量之所以如此恐怖,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家《每日新闻》的报纸根本就不是买的,而是送的,并且这样的免费赠送会持续一个月。

免费赠送……

这可让那些要靠卖报收回成本进而盈利的小报社怎么活?

别说报纸的赢利点要靠广告之类的话,你报纸都没有销量,谁都不会在上面做广告。

也并不是所有额报纸都靠卖报纸才能生存,还是有一部分报纸有额外收入的,比如某些来历不明的资金援助,所以那些报纸还有坚持一段时间的能力。

既然钱都不是问题,这时候拼的就是版面内容了。

哪怕同样都是赠送,拿回家仔细品读和拿回家放茅厕里当厕纸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于是此时很多人惊讶的发现,《每日新闻》居然在全国拥有16个大型记者站,雇佣了超过200名职业记者。并且《每日新闻》同时在海外的多个国家拥有分部,和英国的《泰晤士报》、法国的《费加罗报》、以及美国的《纽约时报》是合作关系,彼此之间资源共享,可以互通有无,很多时候一则新闻居然能够做到在数家报纸同日见报。

同时《每日新闻》并不是刚刚诞生,而是已经发行了一段时间,在兰芳、在科西嘉、在法国、甚至是在美国,《每日新闻》已经拥有一群固定的读者,《每日新闻》从其他地方挣的钱,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民国的亏空。

这就不是一般人能玩的了,估计那些小报背后的金主也不一定有这么大的能量。

什么叫资本的力量?

这就叫资本的力量!

人家根本不跟你在低层面纠缠,直接用金钱摧毁你那点好不容易弄出来的话语权。

《每日新闻》大致分三个版面,一个是国际时政,一个是民生杂谈,还有一个是商界要闻。

国际时政部分大多是转载,全部是前一日内发生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里的重大新闻,从正在进行的巴黎和会到英国皇室的花边新闻无所不包,关心国际形势的人可以从这里找到想要的任何东西。

几乎每一篇报道,都会加上“编者按”,不仅详细说明转载的出处,并且对作者的情况以及文章的背景进行简单介绍,让读者对文章涉及到的国家背景以及作者的政治倾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与其说是新闻,不如说是科普读物,既让那些关心时政的政界人士对于国际局势有更清晰的把握,又让新读者能够迅速适应,不至于一头雾水。

民生杂谈主要放在国内,从正在进行的南北大战到仍然窃据在紫禁城里的前清皇室偷偷转移文物无所不包,这类文章只阐述事实,不加任何分析,没有任何评论,是非曲直任凭读者判断。

民生杂谈通篇没有专栏,也没有所谓的“国文大师”的评论员文章,就是简单的新闻报道,没有任何私货夹带。

这简直让很多“大师”忧惧交加,没了报社的供奉,没了读者的追捧,“大师”还能称为“大师”吗?已经一把年纪的大师还能和正当花季的女学生们正常交流吗?

其实民国的“大师们”生活很舒服的,他们本身都在各大院校任教,领着堪称天文数字的薪水,每天在报上骂骂人就有额外收入,兴致上来了还能和女学生们谈谈理想,真是日子过的不要太滋润哦。

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是,民国期间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是文学类的,理工类以及农林类寥寥无几,但就是这帮习惯坐而论道,只会夸夸其谈的家伙,居然一个个都被冠以“大师”的名号,实在是令人无语。

真要是爱国,那就别整天指手画脚的针砭时弊,换你上去没准一年能修200万公里铁路,最起码做好份内之事,让学生们安心待在教室里学习,而不至于隔三差五就上街游行,那样除了哗众取宠,培养出来一群愤青以达到为自己扬名的目的,对国家没有任何作用。

最后一个商界要闻,这就是一个万花筒,从洗衣机的作用到暹罗的大米价格无所不包,普通人去看只能看到京城哪家饭馆物美价廉量又足,目光敏锐的商界精英自然能发现商机。

不管到什么时代,信息的不对称才能导致暴利的产生,于是几乎是在一个星期之内,《每日新闻》就收到上万份订阅要求,这写读者绝大部分都是商人,他们的目光自然是集中在商界要闻版面,至于其他两种也附带着一并订阅,哪怕不能产生利益总是能开阔眼界不是。

仅仅是一个创刊号,国内很多人突然才发现,原来全世界已经都不打仗了,只有民国还是烽烟四起;原来前清虽然已经覆灭,但紫禁城里居然还住着皇帝,并且一直在偷偷的转运原本属于全体国民的财产。

于是民众视线的焦点马上就从外籍军团转移到国内的军阀以及紫禁城里的皇帝身上。

其实外籍军团什么的真的没几个人关心,很多老百姓在之前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外籍军团,在游行中表现最为激愤的很多学生在之前根本就没见过外籍军团里的哪怕是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是很多有心人在推波助澜,民众真的不会关心。

华人,还是非常现实的,除非是关系到自身利益,没几个人会为他人鸣不平。

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国内的战乱已经危及到国计民生,前清皇室的行为更是类似于盗窃,这总是关系到自身利益了吧,于是舆论焦点马上就开始转移。

外籍军团会不会回来无关紧要,反正他们从来没有回来过,国内军阀的混战和前清皇室的盗窃行为才更值得声讨。

几乎是第二天,就有人聚集在紫金城门前要求那个已经退位的皇帝滚出紫禁城。

嗯嗯,看来“滚出去”有成为国骂的趋势。

其实这时的抗议就是零零星星的,一旦失去推动力,不管是学生还是商人,真心没有几个人要去和政府对抗,真当他们都“爱国”爱傻了不成,当群体行为变成个人行为,华人一向是“惜身”的。

一月底,北洋政府出台《新闻管理条例》,规定了报社准入制度,新闻审核制度,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

毫无疑问,民国境内只有《每日新闻》一家拥有完全的资质,因为单单一个十万大洋的保证金,就已经抹消掉百分之九十九的报社。

这十万大洋是不退的,如果报社在经营过程中,有任何违反《新闻管理条例》的行为,这十万大洋将全部没收,报社并不会因此关停,但想要重新开张,那好,再拿10万大洋来。

看看《新闻管理条例》的规定吧:

不准出现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不准出现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不准出现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以上仅仅是摘录,全文共有九章,七十三条,违反任何一条,保证金将立即没收,报社则是暂停出版进行整改,等主管部门认为合适,才会重新给予出版权。

当看到这个《新闻管理条例》时,绝大多数媒体人心里凉了半截,别的先不说,先搞清楚《宪法》内容再说吧。

于是这个《新闻管理条例》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学者、大师“公开批评这是自由的倒退,这是文明的悲哀。

北洋政府对待这帮文人确实优容,于是国会都已经通过的《新闻管理条例》变成试行,试行周期为半年,半年之后再决定是否正式实行。

好吧,现在是一月份,半年……

对于秦致远来说,发生在民国的事情并不需要秦致远亲自去安排,秦致远只是吩咐一句,自然由兰斯和菲利普去执行。

兰斯和菲利普是秦致远的老朋友,这两位从两年前就和秦致远认识,都是资深的媒体人,关键是总能和秦致远保持一致。

现在,兰斯和菲利普都已经加入兰芳。

兰斯是《每日新闻》的主编,菲利普则是兰芳首相府新闻办的主任。

他们俩的职务并不是固定的,今年兰斯是《每日新闻》主编,菲利普是新闻办主任,明年就会调过来,菲利普担任主编,兰斯则是升为主任……

不对,在兰芳,不存在升降一说。

秦致远对官本位思想非常反感,对那些“只能上、不能下”、“一日为官,终生为官”等等怪现象可以说深恶痛绝。

因此在兰芳,哪怕是首相,只要遭到国会反对,秦致远也要把首相撤掉,然后再重新任命一位国会选举出来的新的首相。

连首相都是如此,下面的人就不用说了。

所有的公务员,能干就干,不能干趁早走人。如果被人赶走,那还要等待高鸿仕领导的内务部门的调查。

至于薪水,实在是不怎么高,基本上和普通工人差不多。

社会特权更是几乎没有,因为兰芳正在逐渐地完善法律系统,任何事都有规可循,想要找个熟人开个后门也不是那么好找的,而且还要避开内务部门的眼线。

看上去是不是几乎没有什么好处?

这就是秦致远想要的结果。

官员队伍不同于军队,********什么的根本就是扯淡,那只会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泛滥的华人削尖了脑袋往官僚队伍里钻。

如果不想干,那么请走。

在华人世界,从来就不缺少想做官的。

(未完待续。)

本站所有资源信息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责任,如您认为本站页面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在收到邮件后24小时内

将资源跳转至影视版权方网站或删除相关侵权链接,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本站邮箱:yuedyw#gmail.com

最新热门热搜电视剧电影小说漫画排行榜免费在线观看下载 - 绿豆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