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0章:语不惊人死不休
其二,在军事上掌握,太监“监军”之权。在本朝还只是临时派遣宦官到部队监军,王公公掌握大权后,太监权势大增,全国军事重镇“俱设镇守太监”。这些太监多多半来自穷苦人家,既不知兵事,也不知行军打仗,战事可想而知了,想我洪武爷八次北伐,那一次不是大胜而回,我成祖爷就不用说了,五次出兵蒙古望风而逃,即便是先皇那也是打一次胜一次,唯独到了本朝却不尽人意,鞑子一次一次地叩边,那次都是侥幸取胜,若非三杨在的时加固了边防,以微臣之见,我等未必能取得胜利。从洪武爷到皇上不足百年,昔日横行天下的大明将士到如今却连一帮去了势的鞑子都打不过,这是为何,难道不是因为太监的干预,从而导致边疆的将士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么?”
小皇帝面上有些不好看,有心想辩解两句,却不知该说什么好。
杨峥似没看到小皇帝的神色,依旧就着话头说了下去:“其三,在司法上太监掌握“厂卫”之权。宦官控制了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等特务机关,凌驾于三法司之上,直接逮捕、关押、审判朝廷官员,动不动就用廷杖来惩戒大臣,树立威信。如此作为,带来的效果用不着微臣多说了,朝廷大臣惧怕东厂的酷刑,自然不敢得罪官宦,这种局面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太监仗着手中的权势胡作非为,这一点我想前日皇上已经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他们对咱们的百姓做了什么,微臣就不一一举例了。
第四点权势无限制,必然带来财物的好处,在我大明无论是和皇上的皇庄,还是全国的矿税,都被一帮太监掌握,这些掌握“监税监矿”之权的太监被派遣到全国各地,“吸髓饮血”,监管税收、食盐、采矿、采办、织造等重要经济事项,掌握了朝廷经济命脉。宦官还大规模侵占百姓耕地,且不向朝廷缴纳赋税,据微臣所知,光写在曹吉祥一人名下的良田就万余顷,其他的大宦官更是可想而知了,他们侵占的是百姓的良田,百姓无田难以活下去,少不了骂人,他们骂谁,除了那帮贪得无厌的太监,还有皇上了,所以即便是皇上登基后励精图治,可百姓依旧是没有饭吃,手里没银子,外面没有田地,在他们看来,当今的万岁爷就是个昏君。“
”这……?“小皇帝显然是不服,腾的一下站了起来.
杨峥仿佛没看到有些愤怒的小皇帝一般,继续自己的话头往下说:”圣上最大的毛病就是太过信任王公公,加上朝廷缺乏对宦官的权力约束机制。整个宫廷的宦官均由陛下一人统率,外廷几百家大小衙门对宦官群体缺乏管辖权和监督权,甚至宦官犯法,都由内廷审判,陛下裁决。能不能管好宦官,只能依靠皇帝一人。规矩之所以为规矩,就在于违反规矩要承担后果。陛下想要做明君,却又重用一帮太监,这本身就不是明君做的事情,作为陛下的大臣能做的只有向皇帝上书,要求皇帝予以惩治,眼看皇上没有惩罚的意思,他们也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向皇上陈述,希望皇上有一天能明白,皇上将权势给了一帮太监,害的不光光是大明的百姓,还有皇上你自己。“
小皇帝眉头紧锁与杨峥这一番话并未做出点评,但神色间疑惑,表明这一番话他是听进去了。
杨峥与一旁的王直彼此飞快地对了一眼,这么多年伴君,两人算是摸透了小皇帝的心思,要说昏庸小皇帝的确算不上,可要说他多聪明好像也没有,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是个有主意的人,许多大事看似他都听王振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就说麓川之役这场拉锯战,时人都认为谓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时只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抚安之,未必不从,遂轻动举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将,以致王师失利。适王振操柄逞忿,(王)骥阿其意。“出师征麓川,是一大失误。可以说满朝文武百官差不多都是这么认为的,唯独小皇帝却不这么看,他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个正确决策,麓川一事,于国体、于利害都是一个极好的选择,事实证明在这件事上,王振虽存了私心,但前期出钱,出力使得麓川打得十分漂亮,在巩固边防,正摄北方鞑子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战的胜利,越发坚定了小皇帝听从自己内心,凡事好做出决定,事实上只要他认真斟酌,其实许多大事都十分合乎文武大臣的要求,所以百官认为小皇帝是个猜不透的皇帝,精明的时候比谁都精明,可当真要糊涂起来,那也是气死人。
杨峥就是摸准了这一点才将这一番言语趁机说出来,此举的目的是并不是恶心王振,而是向小皇帝说明,一个皇帝是不是好皇帝,并不是他做了几件好事,少用了几两银子,而是看他用了什么人,凡是明君从来是去亲贤臣,远小人,尤其是太监。
当然了,这其中也说得夸张了一些,严格的来说本朝宦官干政并不严重,终明一朝,跋扈的太监不少,如刘瑾、冯保、魏忠贤……,这实际上多是皇帝自己纵容或者故意在官场上埋的刺,宦官只是打着皇帝亲信的幌子耍横,但对于朝廷的政体影响不大,宦官就是皇帝眼中的小丑,哪天皇帝看不顺眼了,一句话就把得势的宦官废了,如果真的是干政的权阉,哪会这么容易?从强势的成祖到不上朝的嘉靖,再到后来迷恋木匠活的天启,真正的权柄始终握在皇帝手上,都没有被真正地架空过,眼下王振的权势地位看似是到了顶峰,实则是根基不稳,当真要扫除这一切,其实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