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名震京都
“看,是院长,院长下来了!”站在最前面的一人激动的大喊!
他这么一喊其余人也都听到了,纷纷涌着前行,想要近距离的观看院长这等已经在赵国神化地人物。
一队禁军飞快地出现在广场的边沿,手持长矛神色肃穆,阻拦着那些狂热的赵国人民。
人群的涌动停止在这里,不过这个位置,已经能够看到院长宽大的袖袍包裹着身躯,微笑地看向了柳青。
“是院长,真的是他,我上一次见到他还是三十年前!”一个老头难得的占据了前面的位置,当有些昏黄的眼珠认清了那道虽只见过一面却永生难忘的面容时,整个都兴奋和激动了起来。
拐杖在石板上重重敲击着,他皱纹横生的脸在这一刻生动起来,花白的胡须在风中飘扬,他发自肺腑地喃喃道:“我李嘉程这辈子能够再次见到院长,值了,值了啊!”
这个老头表现的很狂热,但是没有人会鄙视他,甚至没有人会朝着他投去异样的目光,因为在这样的时间里,出现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神情。
在赵国,有一个传说,流传极为广泛,那便是当年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过纷乱战火战火的赵国开口皇帝与书院创办者的传说。
虽然山河鼎便隐藏在历史中,只有少数人知道,但是山河鼎铸造的过程,却在赵国皇帝有意的暗示下,演化成了许多版本,深远地流传到了今天。
在故事里,书院会成为赵国的守护神,若要灭亡赵国,必先踏破书院。
而这么多年以来,赵国也一直在承担着这样的角色,书院弟子结业之时,必定会优先选择赵国的军队,远赴边疆抵御越国。
每一天都会有冲突和流血发生,在这些冲突流血下没有再损失一块土地,这些都是书院的功劳。
甚至一任的赵国皇帝都会大肆宣扬书院的功劳,时至今日,书院成为赵国最神圣的地方,院长的声望和尊崇超过了赵国皇帝,甚至他能决定赵国皇室的生死,这却是那位开国皇帝没有想到的事情。
这些并不是为民众所关心,他们关心的是书院的功劳和付出的流血牺牲。
所以在今天这样的日子,他们就像狂热的信徒一般,瞻仰着那位老人。
院长感受着那些人脸上的激动,和他们想要表达却说不出口的感情,笑了笑,然后从柳青的手里拿起了那把剑。
“许多年没见了,有熟悉的面孔,也有陌生的。”院长感慨地说出了第一句话。
风更大了,许多衣衫在风中飘扬猎猎作响,一些老人听着这句话,品味着里面的意思,眼睛渐渐有些湿润。
院长脸上露出笑容,他目光看着这些人,又看看远处熟悉的景色,虽然看了几十年了,却感觉怎么看都不会腻,怎么看都看不够。
所有人都默默看着这位老人,这位让他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站在这里的老人,气氛一时间有些伤感。
院长收拾了一下情绪,他有些复杂地说道:“但是我老了,我不可能一直站在这里,赵国也需要新的传承者出现,幸运的是,现在这个人出现了。”
没有人会去诉说诸如“你不会老”这样的安慰话,因为他们明白,这位老人从来不需要安慰。
随后他们就看到院长后方最接近他的一把椅子上,坐着的人站了起来,转过身,走到了院长的身旁。
叶苏神情复杂,看着底下的学员,又看着外面黑压压的人群,这一刻他的心情有些激动。
虽然此前他从不知道赵越两国的恩怨,虽然他不明白,书院对于赵国人民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也不明白这些人对于院长的那种情感,但这并不妨碍他感动了。
主动伸手从院长的手里拿过那把剑,叶苏笑着说道:“院长,这可是我的长老仪式,你现在弄得这么伤感,我还怎么继续下去啊!”
一阵笑声从底下传来,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善意的笑容,甚至于许多人都忽略了叶苏那年轻得有些过分的面容。
可对于修行者来说,年龄本来就是最为敏感的东西。
京都的贵族今晨便已经见过了叶苏,此时再次见到叶苏那稚嫩的脸颊,却仍旧陷入了震惊之中。
人群中中年男人目光一凝,险些扯下一根胡子,他转头和李伯对视了一眼,各自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和不可思议。
良久李伯才回过神来,惊骇地道:“此前我以为少爷的天资便已经仅次于柳国师了,却没想到我还是小看了天下人。”
中年男人深深吸了一口气,苦笑地说道:“李伯,这等天资,你以前可曾见过?”
李伯摇摇头,沉默片刻才说道:“从没见过。”
中年男人忽然笑了,道:“这就是妖孽吧,幸好存在于我赵国,这的确是我赵国之幸啊!”
李伯的眉头也舒展开来,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只是这一刻,他们的目光都充满了艳羡的崇敬。
每一个先天大师都是他们这种小国的珍宝,多一个便能提升几分国力,能让他们在面对领国时直起腰杆。
所以他们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和地位。
况且从修为上来说,本就不以年龄论英雄,修士一途达者为师,叶苏的境界比他们高,这便是他们的前辈。
“即日起,叶苏便是我书院的新一任长老,也是我赵国的国师!”院长高声说道。
他的声音蕴含着灵力,虽然挺在耳朵很平和,但滚滚之下,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听清了他的话语。
书院的长老仪式并不繁杂,到此便算是完成了。
原本还需要皇室的册封,但不知为何,却被院长给拒绝了。
无数人跪了下去,不论男女老幼,他们的脸上充满了狂热与尊崇。
修行者的脸上则是浓浓的不可思议,这代表着叶苏的出现所引起的反差感。
看着这一幕,叶苏的脸上却反而眯了起来。
因为人群中有那么几个人是没有跪下去的。
叶苏认识他们,那是越国使团的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