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佛家佛祖
见各国在具体的国事上,越来越脱离佛教的范畴,利益之争变得表面化.白马寺主持明觉大师不满地说道:“中华帝国是既是华夏各国联盟,也是佛国联盟。中华帝国无论是都城还是国号,都缺少佛教纽带。贫僧建议,中华帝国国都由我佛直辖,不在世俗统治之内。”
耶律洪基是佛教信徒,自然表示同意。虽然赵顼不觉得帝都由佛教管辖会比天京百姓自选的要好,但还是随大流表示赞同。
最终,各国一致赞同,天京政事堂改为中华帝国教廷,各国各个寺庙派出一名佛法高深的僧侣组建教廷。天京之事,由教廷自裁,各国不得干涉。各国的纠纷不得私自解决,必须交由教廷仲裁。各国派出使臣不再担任使相,而是常驻教廷,便于教廷协调各国。
关于教皇该由谁出任的问题,各国陷入了激烈的争执之中。特别是宋辽夏三国,都希望由本国的僧侣出任教皇。一番争论后,依然采取折中的手段,由明觉大师出任帝国教皇,教皇确立后,为终身制。
明觉大师虽然是在大宋白马寺出家的,但是他自己不是大宋人,而是来自吐蕃,是一个吐蕃人。更明确地说,明觉大师是尼婆罗国人。尼婆罗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中国指的就是佛祖所在的西天。由明觉大师出任教皇,各国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那就是赵顼完全被后世的历史书误导了。总的来说,赵顼后世所读的历史书大部分都是伪史,不管是关于中国的还是关于西方世界的。用一句话说就是:通篇伪史。
中国历史,常常怀疑《二十五史》由于朝代更迭会因为元清两朝的处理变成伪史,实际上古代中国人善于治史,作伪还没有作到这种地步。反而是后世新编的历史书,常常由于政治需要,混淆视听,宣扬民族仇恨。
而西方人的历史以及历史理论更是错的一塌糊涂,他们为了证明他们在近代的快速崛起不是爆发户的典型,更是乱编了一大堆的历史来证明他们自古以来就很牛、逼。而且西方人喜欢用考古的办法证明,最后,挖出了一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就开始编故事了。
后来中国人也学会了考古的办法,可是中国人太笨,或者说中国科技水平还不足以造假并且造得天衣无缝。所以西来说很流行,中国无论什么都是西方来的。中国大一统的庞大帝国的成就被否定了,反而是中亚或者西方那些巴掌大的还没有中国一个县大的落后国家创造了人类文化的奇迹。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越来越高,随着西方民族主义在中国越来越泛滥,中国人也开始造假了。从北京某个地方挖出了一个远古时期的猪骨头,被整成了中国人的祖先,成了“北京人”的头盖骨,然后证明中国也是人类的发源地。
为了打击中国大一统的文化传承,消除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西方史学家不断指明在元清两朝时中国早已经亡国灭种了。一次次要说明一下中国所谓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战争,要说明一下中国被游牧民族打得多惨。有一本叫《全球通史》的书,甚至白痴地说,因为匈奴人入侵,所以汉朝被打得分成了魏蜀吴三国。
华夏文明由黄帝开创,大禹建立夏朝,大禹之子启改变了政治模式,把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帝位从公推变成了家族世袭。仅仅是这么一条,最后,把华夏文明弄成了是从夏朝开始的,在西方史学中,甚至认为是商朝开始了,在时间上不断后推。
中国人现在正在努力造假,既然《史记》上记载的不算,那好,我们去考古,去挖,就算挖不出黄帝的尸骨,怎么着也得把黄帝老婆的骨头挖到。于是造假出现了。白纸黑字的史学记载不去相信,非得相信根据一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编造的故事。荒谬!
说得太远了。赵顼被后世误导的一条伪史,就是佛教起源于印度。中国的佛教成了外来的!结果在明觉大师自荐出任帝国教皇,自述身份时,赵顼才知道,原来佛教起源于中国。
因为明觉大师是黄?色人种,他的祖先是在汉朝时从中土迁徙到吐蕃的羌族人,羌族与汉族的区别就不说了,汉族是汉朝以后才有的族名。尼婆罗,也就是后世的尼泊尔是吐蕃人的地盘,跟印度不搭架。佛祖也不是印度人的什么王子,而是吐蕃人,是黄?色人种。
在汉朝时,随着白马寺的建立,佛教被请回了中土。然而,由于印度地区更靠近佛教发源地,佛教在印度的传播更为广泛。由此,到了唐朝时,唐僧才要去印度地区的天竺去取经。好了,这就造成一个假象:佛教起源于印度。
这就和身高的问题一样,后世西方人的身高普遍比中国人高。所以很多人认为古代白色人种比黄?色人种个头高。金发碧眼的白色人种好像天生身材高大一般,岂不知,直到清朝时,中国人还把那些金发碧眼的人视为猴子,什么是猴子?就是又瘦又矮。这一点在前面的章节大宋高度中已经说明过了。
假象很容易扭曲事实。但是,事实是不可能被完全掩盖的。佛教在印度绝迹了,反而在中国得到发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印度地区的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差异。佛教这种众生平等的宗教只会产生在自由开放的国度,同样,也只有自由开放的国度才需要这种宗教。这就是唐僧非得去取经的原因。
因为吐蕃已经被划入大宋的版图,为了防止教皇出身任何一国,各国决定,大宋吞并吐蕃全境后,古格、亚泽等国可以并入大宋,但是尼婆罗国必须由教廷直辖,以后历任教皇必须出身尼婆罗。
赵顼想到佛教密宗的活佛转世制度,由此提出,在吐蕃推行活佛转世制度。由转世活佛出任帝国教皇。由此,赵顼放弃了大宋兼并吐蕃全境的要求,只需要脱思麻和敢,这两个地区也就是后世的青海和四川西部。
至于乌斯藏地区,也就是后世的西藏、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这五个地方,改由中华帝国教廷直接管辖。赵顼知道,元明清三朝都没有真正地统治过吐蕃那些地区,那里完全是自治,只是形式上服从中央政府而已。要统治那样一片地区,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也没有任何好处,无论是资源上还是人力上。
不过,吐蕃人是从汉朝开始,由中土的羌人迁徙过去和那里的土著融合形成的,自唐以来,吐蕃在文化上已经脱离印度的影响,转而亲近华夏文化。无论是从后世的情感来说,还是从现在的政治局面来说,赵顼都不会放弃吐蕃。
由吐蕃的活佛出任帝国教廷的教皇,由中华帝国教廷直接管辖吐蕃,比直接由大宋完全兼并吐蕃肯定要顺利得多。如果由大宋兼并吐蕃,肯定要出动大军,而且还得打几年,才能搞定吐蕃。而如果是由教廷出兵,在宗教的召唤下,教廷的僧兵完全可以一路纳降。中华帝国教廷代表的是华夏九个国家,吐蕃不可能不屈服。
与西方基督教的教皇不同的是,中华帝国的教皇,必须服从于世俗政治。在天下第一楼,明觉大师在赵顼、耶律洪基等九国君主面前宣誓了效忠,向中华帝国盟约宣誓了效忠。
“贫僧明觉向佛祖保证,服从于中华帝国九位君主,服从于帝国盟约。协调各国关系,巩固中华帝国。光大佛法,普渡众生。”明觉宣誓道。
虽然佛教作为各国国教,但是各国都有自己本土的宗教,比如宋朝的道教,辽国的萨满教,日本的神道教,大理的拜月教等。为此宗教zhuanzhi是不允许的,这一点在帝国盟约中也写了下来。对于教廷吸纳僧侣的问题,各国也进行了讨论。最终规定,教廷不得越过各国,向百姓索取财物,不得占有田产土地,也不得从事任何工商业经营活动。普通百姓出家,也必须由各国发放度牒。
明觉将各国的要求答应了下来,同时提出:为了确保光大佛法,各国?军队必须和宋朝军队一般设立教习制度,由教廷派出僧侣出任教习。
赵顼第一个答应了下来,表示军队可以增设一个教习位置,允许僧侣出任教习,向士兵宣传佛法。赵顼答应后,各国也全都答应了下来。
教廷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各国?军队,无论赵顼还是其它各国君主都明白这点。不过,教廷没有军队调动的权力,教廷派来的教习仍然服从各国的调遣,总的来说对各国的统治构不成什么威胁。
这次会盟,随着中华帝国的建立,各成员国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宗教上、军事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统一。这个统一,比起后世欧盟来说,不知道要强多少。对于这个结果,赵顼相当满意。
中华帝国各个成员国的君主也都非常满意,有了一个统一的帝国支持,那么他们帝位就不会受到国内分裂势力的威胁。按后世一个西方学者的说法:统一机构的设立有助于资源同享和分配,有助于瓦解各个垄断机构的力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政治、宗教、军事等问题商讨完毕。各国又把话题转到了经济的发展上来了。对于其它各国来说,宋朝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如果在军事力量上不是还有一个辽国可以和大宋相比较,那么各国都得怀疑,大宋是不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兼并他们了?
这个会盟最初的目的是西征,但是基础条件却是宋朝后来与各国签订的贸易岁币协定。在岁币问题上,各国同意宋朝将岁币改名为经济援助,并缴纳给教廷,由教廷按照各国的建设上的申请,合理分配那笔经济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