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哭泣的圆明园
在高桥说完题目后,这三位老师就“毁灭与重建”这个话题聊了很久。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算是对两位参赛者的弥补。
陈锋被孙峰送回宾馆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
房间里,许言一脸颓废的坐在地上,背靠着墙壁,身边散落着零七散八的纸张,他抬起头望了一眼陈锋,眼神有些涣散。
“回来的有点晚啊,题目出来了么?”许言问道。
“嗯,”陈锋回道,走到他身旁,将他扶了起来,把纸张收拢在一起,叠整齐放在桌案上,这才继续说道:“你不要太在意了,毕竟只是场比赛。”
“不,”许言摇了摇头,露出个苦笑,道:“你不懂,我有我的骄傲,更何况,这次的比赛对我来说很重要。”
说着,许言又是重新伏在案台上,佝偻着身子,殚精力竭的搭建着自己的作品。
陈锋看着,张了张嘴,最后还是什么也没说,一个人跑去浴室洗澡了,今天这一趟,让他浑身都是汗臭味。
略微滚烫的热水从头顶顺着脖颈流下,刺激着陈锋的全身感官,这是一种极为舒爽的体验,在这种时候,也最能激发他内心里的柔软与坚强。
不同于“我为歌狂”那种网文,作为青少年文学大赛的参赛作品,陈锋必须精益求精,以求在立意,内容,文采等方面,都达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极限。
“极限”,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陈锋也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他只能努力的探寻着那种感觉,在脑海里回想着关于圆明园的一些事物,祈求着灵感的降临。
“我所出的只有这样一个主题而已,至于你们如何去写,去表达,我都很乐意见到。”
这一句是高桥的原话,意思是说这一次的命题作文,除了主题以外,没有文体,字数,类型等方面的限制,看起来似乎是显得很大气,其实是在无形的增加难度。
身为参赛者,在本就不多的时间里,给予他越大的创作自由,也就意味着他需要考虑的东西越多,落笔前便会犹豫,迟疑,这样一来,创作的时间便会越发紧迫。
这像是一个死循环,禁锢着参赛者的思维。
常规性的创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施展开,这也正是高桥的目的,他想要的是一篇真正的好文章,是那灵感之花绽放时的一丝香气,是常人极目远眺也无法见到的另一边的风景。
高桥刻意的选择了一种残酷且卑鄙的手段,将其加诸于才初赛中表现最为优异的两个人身上。
他们二人。
一个人写了荒野小镇里,几个琐碎繁复,看似平常的故事,却用欲言又止的手法,将那些韵味深长的道理隐去,使每个故事不再孤单,相互依偎在了一起,诉说着底层人民的那些悲苦,以及他们在“悲苦”之后,嬉笑怒骂着前行的不屈和顽强。
而另一个人,则是写出了一段禁忌的情,那词,那句,那人……真的就像是冷傲孤高的莲花般,开放在人心底最深处,“佛理存心中,莲花便绽放”,那撕心裂肺的疼,让旁观者也心有余悸。
高桥被他们笔下的文所感动,所以,他才会赌一把,赌这两位参赛者在这短短一日的时间里,必定能写出惊艳之作。
为此,哪怕是背负骂名,受到组委会的处分又算的了什么呢?
“哗啦啦……”水一直流淌。
等陈锋用毛巾将身子擦拭干净的时候,不少地方都泛起了白色的褶皱。
他依旧是一无所获,十分沮丧的坐在电脑桌前。
他和许言各自占据房间的一角,为同一件事发着愁,一个人手握纸笔,一个掌抚键盘,均是面露难色,迟迟不愿动。
……
……
而在另一个房间内,同样接到“毁灭与重建”这个话题的参赛者,也是一脸纠结的埋着头,揪着自己不算太长的头发。
这样的行为很能激发他的灵感,不过大概是太过用力的缘故,一小撮毛发都被拽了下来。
突如其来的疼痛,让他差点没落下泪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啊?我可没那么容易哭鼻子。”他暗骂道,心里一阵烦闷。
然而就在这烦闷之间,余痛未消之际,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让人几欲发觉不到。
他整个人愣住了,保持着一动不动的姿态。
他竭尽全力的捕捉着那电光火石的一瞬间,直觉告诉他,那很重要。
他的思维在和那一刹那的灵感做赛跑,做搏斗,做捉迷藏……他赢了!
那一丝丝灵感在他的脑海中被无限放大,与他今天在圆明园里的所见所闻融合在一起,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让他出现了幻觉,耳边,传来了低声的啜泣声。
这是,哭泣的圆明园。
潘越红着眼睛,写下了文章的名字。
他沉浸于他的精神世界,那里满是悲怆的情绪。
他仿佛站在圆明园里,是阴凄凄天,冷飕飕的雨,并非夏日,秋风如刀子般刮在脸上。
一切都是灰白色的,是随地可见的石块和断裂的大理石柱。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垣断壁,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潘越写着写着,脸上的表情由悲怆转为崇敬,又转为愤怒。
“……沿着浩渺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对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遍地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
圆明园,曾经的它雄伟瑰丽,甚至于废墟都让人震撼,可那都是不可复制的过去。
“……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
……
潘越简直不敢想象,如果圆明园被重建,成为一个新的的“万园之园”供别人赏玩的情景,他不在乎什么利益,什么大项目,他只知道,圆明园,可不仅仅是一个曾经的“万园之园”,时间让这三个字成为一个镌刻在历史碑石上的烙印,留存于后人心中的警醒。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潘越写完最后一段话,仰着脸,任由那“雨点沙尘”打在脸上,身躯如一坐大山般岿然。
许久,他才缓过神来,摸了摸自己干燥的脸颊,眼神逐渐恢复清明。
PS:哭泣的圆明园是语文课本上的一篇很好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个人感觉很适合放在这样的一个情景了,所以就不要在意违和感什么的了。
顺便说下,我默默的更新到现在,大家好歹给点支持吧。